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館藏介紹:《薄伽梵歌》

館藏介紹:薄伽梵歌
著者:鐘文秀
語言:梵/
出版者:中和 空庭書苑
出版日:20112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691
內容:
我們這個世界上之有佛法,是從釋尊的覺證開始。也就是說,釋尊證覺以後,這個世界就有了佛法。世尊應機教說的眾生,就時間地緣關係來看,想當然是以印度人為主。而印度早已有婆羅門教等各種宗教信仰,在當時像涅槃、輪迴等名相都曾被其他宗教使用,佛教之有別於其他,在於定義上不同。
因此,佛教學者,有的向下研究佛教的發展,有的溯上尋找和印度宗教的關係。
作者屬於上溯深探印度教教義的人吧。下面參考本書〈導論〉,摘述《薄伽梵歌》的由來與受尊崇的情形如下:約西元前5世紀,流行於印度的二大史詩之一的是《摩訶婆羅達》,而《薄伽梵歌》是後來從中獨立成冊,變成印度教徒每天唱誦的聖典,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及印度國父甘地等,皆奉此部經典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
為什麼呢?或者詳閱之,便能得到答案。作者在這套書,逐字逐句解析、翻譯梵文,成為三冊、十八個章節、近九百頁的著作。因為作者同時也是佛教語文老師,其教學之慷慨與熱誠,也盡表現於本書中,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故亦可當作學習梵文的書本。相信開卷必有滿滿的收穫。
目錄如下: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唯識關鍵字》



館藏介紹:唯識關鍵字
著者:許洋主
語言:漢字
出版者:台北 法鼓文化
出版日:20182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833.9
內容:
本書的主題「唯識觀」,內容切入我們的認識,進而將錯誤的認識轉成正確的,是務實的離苦得樂的方法。
筆者主要參考安慧論師留下的梵本《唯識三十頌釋論》,加以翻譯、整理。內容如上目錄。

附加一提的是,既然唯識觀是實用的,應該很親民,那它的難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名相(=名詞)多,而這些名相與我們真的非常貼近,因為他們是我們自己的心的各種狀態。但透過翻譯好像陌生了,如果看原文,該會有更多體悟。作者在行文前還附上簡易梵文文法,想來用意必是方便讀者可以得到更多明白。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館藏介紹:《煩惱の研究》


館藏介紹:《煩惱の研究》
主編:佐々木現順
語言:日文
出版者:東京 清水弘文堂
出版日:1981年12月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114
內容:
東方宗教的根本特色是什麼?誠如眾所周知,這答案顯然就是透過種種論究的「煩惱論」。
把「煩惱論」當作特色理由有二:
(一)
東方宗教向來總只是被作為比較宗教學的對象,故較強調現象面,而忽略了內在的本質——人類心理學史。
如果考慮到不要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而重視普遍性,那麼比起內在的本質,當然更會採用宗教外在的現象。但是現象學的方法論,未能掌握到宗教本質。特別是從古至今活生生的宗教本質。
東方宗教由長久的歷史與民族性培養積集了多樣的個人宗教體驗。即便如此,在多樣中,也必然具有一貫的共通的本質。本書將試圖從歷史的、民族的角度加以分析、論究之。
(二)
向來東方宗教研究,某種程度上被限制在超世俗(如:淨土、涅槃、空、梵我一如等)的理想主義等問題上。相反的,我們不做超世俗世界的描寫,而是分析世人有什麼樣的心理變化?有著什麼煩惱?如何面對它?或考察世人不安的根源所在?
本書雖然採用學術的形式書寫,但卻不只是依學術關注來寫作,而是想以求道的精神作支點來寫。也就是,在學術研究的同時,也做立基於求道精神的人類的深層心理分析。這部分即是古印度瑜伽思想將佛教心理分析至極細的部分,它不僅屬於哲學體系,也屬於求道之人所構成的偉大心理學史。說其為學問的知性和信仰的感性合一,既是大家共同的資產,也是巨大的人類史並不為過。從煩惱來看這個聚合的概念,從煩惱之歷史分析的展開來看人類史。
總之,《煩惱の研究》這樣的主題,以歷來的研究來看,是很特別的。我們的目標是想儘可能弄清楚向來被忽略的心理分析之內在的本質。
本書集本國(日本)學者及美國、德國、法國等等各國博學之士的參與與協助,文部省科學研究贊助,費時七年才完成。(以上是佐々木現順所寫序文之略譯)
以下列出目錄以供參考
g_MNKyp0nt4/WwuYY9ZQTaI/AAAAAAAAAcQ/xNmPX4A17NQEzVo3Dng2E2Lzjf-TTyqYQCLcBGAs/s400/1%2B20016.jpg" width="300" height="400" data-original-width="1108" data-original-height="1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