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業の思想》

 作者:佐佐木現順

出版年:1990年

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第三文明社

館藏位置(分類號):113.1


近來,盛行東洋和西洋的比較論。在這情況下,西方精神史—以折服人的方式—敘述從希臘到近代,而日本近代文化常常最後突然出現,我想知道為什麼日本近代文化突然聯繫到西方古代文化史的長篇編年描述中?

日本根本沒有參與西方的精神歷史,因此忽然從中帶出日本,其必然性難以理解。深切感到克服日本精神史與西方精神史的違和性是極困難的。

而日本的印度思想在本質上與之不同,尤其是因為日本參與了印度的業力思想。眾所周知,在業思想的發展史上,印度、西藏、中國、東南亞、日本等各民族的參與影響很大。綜合這些力量,成就了今日東方的業力思想。關於這一點,我想就以下三個特色進行說明:

一、首先要說的是:業思想不是外來思想,也是日本民族的思想。

二、此外,西方文化輸入日本僅限於科學文明,而且年代是新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並未落實。相對於此,印度的精神文明在日本的土地上已經孕育了一千五百年。業思想便是其中之一。而,業力思想——儘管它因被日本人接受的方式而產生變化——已經在日本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

三、由於西方文明是由少數知識分子從上層引進的,因此很難與一般民眾建立直接聯繫。相反地,印度精神——業力思想——只藉由一些知識分子和宗教人士的推動,便廣泛在庶民間紮根。這大概是因為日本人比起思想上的理性還更重視直覺敏感性。

 

在日本業力思想比起最初的佛教哲學,更於文學、宗教和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利用。

 

不過日本人的接受方式也有問題。這是因為其接受的方式與其說是合理性,勿寧說是以感性來接受,因此變成忽視了合理性普遍性。其糟糕的例子是遺忘業力思想的合理性,誤解成宿命論的思想,亦即「因為是過去的業,所以沒有辦法」之斷見。

 

然而,如果回到業力思想的最初概念時,可以說「業是精神作用的思想」。精神作用被認為是相對於物質力用的能量。在印度稱之為能(śakti)

 

如果說斷見也是一種精神作用,那麼常見同時也是精神作用。因此,不管排除斷見和常見這兩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接近業力思想的本質。

 

回過頭來看現代文化,最重要的不是恢復精神作用嗎?

 

西方,雖追溯到希臘哲學時代的亞里士多德,但他以科學方法將人類的精神力量與自然界的知性關係分開來,因而說自然科學與精神文化由此共存發展。這樣的分離不久導致精神文化本身萎縮了,落後於自然科學發展的精神文化並沒有經歷像東方的精神科學的過程,於是輕易地傾向基督教,而成為神學。相對於科學文明,反而關上精神文明的大門了。

 

他們試圖填補其精神文明的空虛,現在強調精神的重要性。對自然科學發達的西方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如上述,他們嚮往的正是恢復精神文明。

 

但是,把西方精神文明的歷史套用到東方來討論是無意義的,因為西方的精神文明只在東方所不知的地方發展。

 

 東方有東方的精神文化史。

 

在東方社會——印度——從一開始就處理精神文化,沒有像希臘那樣將對自然的知性與精神的力量分離。雖然這阻礙了東方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是,精神文明的問題也就是精神的問題,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被探索。東方精神文明不像西方僅僅歐洲的土地,而是從印度周邊諸國擴展到遠東廣袤的土地,其間,各種民族文化受到鬥爭與合作之嚴峻的考驗而成長,沒有與自然科學相鬥的餘暇。

 

於是,東方在精神文明的建構中,以非常的高度創造了精密的體系,比西方精神文明成功。

 

但從現代世界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在此。造成(東方)自然科學知性訓練之闕如。是故,東方未來的課題是補足以自然為對象的知性,而不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在東方是豐富的。西方如果想從自然科學恢復精神力量的話,東方則與其相反,東方則以精神的研究,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

 

東方強調自然科學的知性決非意味以精神來表示自然科學,反之,過分強調精神問題,而控制和限制(自然科學的)飛翔。賦予(自然科學)限制的必須由科學知性本身完成。

 

此外,東方歷史所累積的精神文明,也不應被輕率地囫圇吞棗。我們首先要追溯東方思想史,從中尋出普遍的合理性,接著,必須以科學知性來使其清楚明白。

 

以上就是我在這裡選擇業力思想說的原因。我認為業力思想正能夠經得起東方精神運動和西方科學知性的分析。因此,我希望與讀者一起探索人的存在結構和行為哲學。

 

 

                成一圖書館 館員 陳法娟譯自 作者佐佐木現順 的前言

 

 (不好意思!譯文中 業思想相當於業力思想 合理性相當於理性)

以下提供目錄圖檔,以方便讀者對全書有一個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