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新書介紹:仏教信の問題 (華嚴教學中信的位置之2.3)

 

編者:日本佛教學會

語言:日文

出版年:1977

出版社:平樂寺書局

館藏位置(分類號)735





華嚴教學中信的位置

 

二、說主文殊

 

    當然,本《經》不是採取所謂佛金口說法的形式,而是採用令佛弟子‧菩薩讚佛,說法。先前闡明「普光法堂會」之會座的位置,接下來值得關注的是說主者誰?在初會「寂滅道場會」中最早出現的菩薩是普賢。普賢作為與會菩薩眾中的上首而最先登場,使人馬上了解本《經》的立場和目的﹝是以普賢為主﹞。《經》中提以普賢為上首之諸菩薩「皆是盧舍那佛宿世善友」,也是為了讓人知道普賢具有說主本身的任務,顯然普賢代表一切菩薩讚佛。接在普賢為說主的「寂滅道場會」後之「普光法堂會」的說法主則是文殊,因此要討論二者的關係。總之,如果從整部《經》來考察的話,普賢、文殊如何登場可以說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若縱觀第一部經典﹝六十華嚴﹞到第七會,﹝說主是﹞普賢文殊普賢順序說法。又,同樣地普賢文殊普賢的順序在「入法界品」即第八會也就是第二部經典﹝八十華嚴﹞「重閣講堂會」也是如此。亦即本經是以這二位菩薩的精神為基礎,以人的形式出現,並按照這個順序使人了解華嚴精神的奧理如何具體展現。在此經中,普賢有文殊作後盾,即有文殊無所不在地指導普賢行,不管這部經多龐大,作為其基礎的是二位菩薩的精神。又若能確認菩薩登場的順序,便自然能領會本經的意圖是試圖開顯什麼了,顯然這是一部為了開顯普賢行的經典。而今於此討論的部分是——為了開顯普賢行之——經典中的文殊及其立場,這部分直接關係到在「普光法堂會」之文殊。這時最應關心本經普賢、文殊、普賢依序所展開的角色,如果在本經中如此注意到二位菩薩的關係,就能令後面「入法界品」中文殊的活動非常容易理解,考慮到這一點,我想澄清文殊作為「普光法堂會」說法主的意義。

 

    在「普光法堂會」中,何故文殊先被擺放在說主的位置?

    本來文殊就被視為是大乘空智‧般若智慧的象徵。作為大乘佛教教理發展中心的是空智‧般若智,因此,文殊必然是智慧的象徵。又,根據佛法教理,使普賢、文殊二位菩薩對應時,也能看到普賢顯示理、行,文殊顯示智、慧。智慧的文殊在「普光法堂會」成為說法主,可知其馬上說示信,自然有特別的意義。如前所示,本經﹝說主﹞普賢文殊普賢依序這樣展開,從文殊到普賢,文殊以普賢的法界為背景而出現,普賢行又藉由文殊而開顯,本經普賢位置比文殊優越,也能從這層意義理解,即因本經原來的目的整個是積極闡明普賢行。同樣是大乘經典而以闡明般若智、無所得空為目的《般若經》,則自然以不同的立場來顯示。但是本經也並沒有離開般若智,般若空智始終在本經的根底流動。《華嚴經》思想沒有離開般若空智,於此意味下可說普賢和文殊有著不離的關係。文殊在本經以普賢的法界為背景,顯現成「信」的說主,智的文殊闡說「信」的所在必然是此「會座」的意義。

 

    智慧文殊接在普賢的法界後成為說法主來說明,馬上能使人明瞭「會座」移動的立意。

 

淨信與文殊

 

    「普光法堂會」出現代表智慧的文殊,來闡明淨信。於此可知本經之信的位置。信因智而清淨,智因信而深化,智和信於內在使彼此圓滿。從這點能肯代表智慧的文殊以普賢為背景,成為說法主,必然能說明信的意味,及展開說法的深刻意圖。

 

    雖然存有菩薩道從信位開始的見解,但在此應特別注意「信位」並未定義為菩薩的階位。本《經》以淨信之語來說明信,在信的根本意味中闡明淨信。淨信並非所謂菩薩道修道的初位,即使根據會座的順序與說法內容,淨信是以法界為背景的主要依止處,直接做修道的所依,法界和淨信內在一面保有主、客二關係,另一方面是一體的。淨信是使菩薩道存在的根本所依,不依淨信菩薩道之修道無以成立。因此可明瞭信在本《經》中不是「位」的,而是所依的位置。

 

    「普光法堂會」其內容有一.如來名號品、二.四諦品、三.如來光明覺品、四.菩薩明難品、五.淨行品、六.賢首菩薩品(舊譯)六品。就說明淨信的內容來說,自不待言具有非常完整而豐富的說法內容。

 

    法藏解釋此會六品為「說信樂大乘行」,洽當地將其作為展開修道之解、行、向,依次解釋為般若行、三昧行、大悲行,可以說這六品對淨信的闡明是非常齊全的。今若先順次略記其內容的話,則前面如來名號品四諦品如來光明覺品〉三品相當於佛的身業語業意業,即「名號」是佛本身,「四諦」是佛的教說,而佛的意業‧法身德確實能夠說是「如來光明」,於此自可明白前三品的內容就這樣成為信的直接對象。反過來說,前三品如來的意業具有使眾生產生淨信的作用,那麼後三品便是立基於此而說起的,即〈明難品〉正說信,持有信解的意義,可以說是最直接闡述信的一品,其次〈淨行品〉彰顯信行,最後〈賢首品〉顯示信證,因此能夠看出後三品最清楚明了本經所謂淨信的內容,在此意味下可以說對信仰問題的解釋就在此後三品和作為其對象的前三品自古以來便受到許許多多的華嚴研究者所深切關心。

 

    如此大概能夠了知此會座中的六品順序,但說主文殊解說淨信時把重點放在哪?要說什麼呢?經上先從文殊的與會說起,即文殊從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座下過來訪詣佛陀,菩薩眾——在其他九方同名「色」的世界,同名「智」的佛,他們座下各有各名為覺首、財首、寶首、德首、目首、進首、法首、智首、賢首的菩薩——也一起來訪,而開始這「會座」的說法。這與會的狀況顯示有本經特色的不限於此會座,以文殊為上首而來與會的菩薩世界、其世界的佛還有來參加的菩薩各各名稱都有他們自己的意義。以文殊為說法主而談淨信這件事,於其名字的意義上自然能夠馬上感受到那樣的巧妙表現,世界以「色」為名,佛以「智」名之,於中都意味文殊為說法主,尤其九方來的菩薩同樣都以「首」為名,示教著將展開的菩薩修道之「首」在於信。

 

因此文殊先介紹佛——信仰的對象——,即四天下各各世界各有無量佛,以佛名不同為例,顯示在無量的世界中佛名也無量。佛名無量意味那是因為佛德無量,從中了解到,因為佛名無量,故先以讚嘆佛德的方式以令眾生知道佛,知道這是第一說法——信的對象——。接著說起佛的根本教說——四諦——,在此並沒有要說明四諦各別的意義,而是強調四諦名字不同、名稱無量。

 

四諦品顯然欲令了知因為世人根機類別各有不同,所以四諦的名稱也必然不同,正也說明由於「能說的人名字不同」,是故「所說法的名字不同」。其中,不管四諦的名稱如何不同,四諦本身的義意並沒有變化。在此亦知是藉四諦名稱無量彰顯——信仰的對象——功德無量。

 

    以上由文殊先說明佛——信仰的對象——名號無量、四諦——佛的根本教說——名稱無量,了解到特殊的稱謂同時遍在,而其所相應的眾生亦無量無邊。接著〈如來光明覺品〉則根據佛的身、語二業,進一步具體開顯佛的意業。於此從如來的光明實際照亮三千大千世界說起,蒙光明照耀的文殊讚嘆佛的光明無量,說此佛光明才最直接是眾生信仰的對象,因為光明直接照耀眾生的身、心,使眾生產生淨信,清楚顯示此直接的光明才是現在信仰的對象最具體的呈現。文殊進一步更以偈頌舉出光明無量的十種佛德來讚歎之。

 

    法藏針對如來放光述意云:「教主身光照耀三千事境,文殊智光照耀理境,顯示法界法門重重無盡[1] 就像身光照事境,智光照理境的說明那樣,在事、理的關係中分別如來和文殊的關係,也可以說如來的光明中有文殊,身光即智光。在這〈光明覺品〉的最初提到:「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2]於此說明二十五重放光,能表顯特殊的光景。特別是法藏解釋有關如來從兩足相輪放光的意義,舉出三義:初義、「表信為萬行首故[3],二義、「卑義,表信行最微故[4],三義、「本義,表信為萬行之本故[5] 從如來兩足相輪放光來特別說明教導信是萬行之首、之本,這是昭然若揭的。



[1] 據查法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139 光明覺品〉無相合引文之句。可能是作者閱讀吸收

歸納的。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3 CBETA 2023.Q3, T10, no. 279, p. 62b16-25)[2] 天【大】,大【宮】

[3] 《華嚴經探玄記》卷45 如來光明覺品〉:CBETA 2023.Q3, T35, no. 1733, p. 172b2-3

[4] 《華嚴經探玄記》卷45 如來光明覺品〉CBETA 2023.Q3, T35, no. 1733, p. 172b3

[5] 《華嚴經探玄記》卷45 如來光明覺品〉:CBETA 2023.Q3, T35, no. 1733, p. 172b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