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 《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

作者:鐮田茂雄
語言:日文
出版者:東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1983年3月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836
內容:
作者鐮田茂雄教授有感於《華嚴經》與《法華經》被喻為中國佛教的雙壁時,華嚴學基本典籍與至今的研究成果便有被知悉的必要。
因此,關於華嚴資料,作者在昭和33年(1978)已集成「華嚴學の典籍および研究文獻」,發表於昭和35年(1980)川田熊太郎編的《華嚴思想》(館藏分類號:834.1)中。但才過沒幾年,華嚴學研究急遽發展,作者又補充近代的研究成果,與納入韓國的文獻資料,出版了本書。
以下將本書目錄與《華嚴思想》中的目錄盧列如下,一方面可以作比較,另一方面方便讀者在這二本書中尋覓相關資料。

本書目錄
華嚴思想中的相關目錄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回應網頁讀者--閱《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簡介後的三個問題

網頁讀者葉老師看過2013年10月2日〔館藏介紹: 《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後,提出三個問題,也許其他讀者也有同樣的疑惑,因此把它show出,希望拋磚引玉,敬邀大家共同來切磋:
1. 第四講的〈五、イソチキ宗教的起因〉的イソチキ是指甚麼?
2. 解題的〈八、東海道五十三次〉東海道是指甚麼?
3. 作者山邊習學是日蓮宗嗎?

參考答案:
1. インチキ:字典以之相當於fake, cheat, bogus,因此推知指的是外道。
2. 東海道是德川時代連接江戶到京的一條道路,這條路設55個驛站,作者認為扣掉首尾,有53個,剛好用來比擬善財童子53參。
3. 山邊習學(1882~1944)是日本  真宗大谷派學僧
(出處:http://www.gaya.org.tw/library/author/index.asp?sql_form=+WHERE+%E5%9C%8B%E5%88%A5%3D'%E6%97%A5%E6%9C%AC'&submit_form=%E8%A9%B3%E7%B4%B0)

1.2.有原書圖檔,敬請參考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館藏介紹: 《華嚴の思想》

館藏介紹: 《華嚴の思想》
作者:鐮田茂雄
語言:日文
出版者:東京:講談社
出版日:1994年6月
版次:初版
ISBN:06-158827-3
館藏處:分類號836.4
內容:
華嚴思想博大精深,本書能幫助望之卻步者提起信心;若有勇猛精進者,作者還有《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一書可供參考。總之,本書如作者最後附記說的,是華嚴思想的入門書。那麼,作者何故撰寫本書呢?事因乃其有感於在經濟過度成長,精神文明落後物質文明,價值觀一片混亂的時勢中,如欲加強文化素養,振興日本的傳統文化,不能輕忽在日本生根深廣的華嚴思想。
全書有四章加上序章總共五章,以及為讀者設想周到地附上的索引。
目次圖示如下: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訊息分享:好消息!故宮可以查大陸碩博士論文!


http://tech2.npm.edu.tw/museum/news_detail.aspx?nodeID=27&ID=28&newsid=92&lang=zh-tw

好消息!故宮可以查大陸碩博士論文!
之前大陸碩博士論文常常看的到標題,吃不到內容!
現在故宮出錢買了,請多多利用啊啊啊!!!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館藏介紹: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館藏介紹: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作者:鐮田茂雄
語言:日文
出版者:東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1978年10月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835
內容:
本書(《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作者把主力放在澄觀的研究,而澄觀的思想背景,涉及三祖法藏、二祖智儼、初祖杜順,甚至華嚴宗成立之前;又澄觀影響所及的宗密、宋、遼等的華嚴學,作者都有論究。
全書有632頁,2部12章。第1部是華嚴思想的形成和展開,第2部是澄觀宗教思想史的考察。
為什麼作者不是把重點放在華嚴之集大成者法藏,而在澄觀呢?從中國佛教史來看,有南北朝北魏太武帝時與唐武帝時,二次重大法難,這二次都讓佛教的發展產生巨變。唐武帝會昌法難後,盛唐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出來的各宗派,多走向崩壞,迎接與法藏之華嚴不同的新時代的來臨,澄觀如何讓華嚴宗繼續活躍下去呢?翻閱本書便可看到詳細的探討與說明。
本書目錄(4張)與一張根據作者簡介的歷史表,均作成圖檔,供讀者參閱。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館藏介紹: 《菩薩思想——西義雄博士頌壽紀念》---針對華嚴宗或華嚴經探究的,是在本書II中國‧朝鮮篇 的 第一章

館藏介紹: 《菩薩思想——西義雄博士頌壽紀念》
作者:西義雄博士頌壽紀念論文集刊行委員
語言:日文
出版者:大東出版社
出版日:昭和56年5月
版次:初版
館藏處:分類號111
內容:
西義雄博士年逾八十,仍老當益壯,身心健朗,研究熱誠還凌駕壯年人,常有嶄新而適切的問題提出,他的意志和體力正激發我輩末學奮發努力。望塵莫及的我們,相聚在此呈獻為老師頌壽的論文集,希望得到老師的直言斧正。
全書662頁將35篇論文,歸納成4大類,即:I印度部(9篇) 、II中國‧朝鮮篇(7篇) 、III 日本篇(12篇) 、IV汎論篇(7)。其中以日本篇最多,其次才印度部、中國‧朝鮮和其他汎論,由此可見佛教研究在日本之在地化,並可略窺西義雄博士大半生以研究阿毘達摩佛教為主的影響。就華嚴學子來說,廣義的說,裡面的內容無不是華嚴,但狹義地針對華嚴宗或華嚴經探究的,則出現在本書II中國‧朝鮮篇 的 第一章。全書詳細目次如下:

I印度部
(I)原始佛教的菩薩觀念…………………………..雲井昭善………3
前言
一、作為過去佛前生的菩薩
二、本生資料中的菩薩
三、喬達摩菩薩及其他諸菩薩

(II)本生中的菩薩思想……………………………..水野弘元………15
一、本生故事和菩薩
二、菩薩的四種行
三、本生故事的發生
四、巴利本生經註釋之說

(III)佛傳經典的菩薩思想
——以《佛所行讚》《本生談》為中心——……………………..菅沼晃………33

(IV)部派佛教的三乘與菩薩思想………….…………..森章司………51
前言
一、部派佛教三乘的菩提
二、部派佛教三乘的解脫與道
三、部派佛教三乘的種性
四、部派佛教菩薩的思想
結語

(V)般若經的菩薩行…………………………………..栗田善如………79

一、般若波羅蜜行
二、菩薩願
三、菩薩念佛行
結語

(VI)維摩經的菩薩思想………………………………...大鹿實秋………93
前言
一、維摩經
二、維摩經的宗致
三、菩薩行
四、菩薩
結語

(VII)往生思想與菩薩道的完成
——道的理論與土(莊嚴)的理論——………….…………….河波昌………115
前言
一、法藏菩薩的本願和淨土的建立
二、根據淨土的救濟和菩薩道的完成
結語

(VIII)中期大乘佛教菩薩思想之構造論的考察(1)…….勝又俊教………133
前言
一、瑜伽菩薩地的菩薩思想
二、大乘莊嚴經論的菩薩思想
結語

(IX)鬼子母經典群的成立過程…………………………...金岡秀友………151

II中國‧朝鮮篇
(I)華嚴經的菩薩思想…………………………..玉城康四郎………175
前言
一、華嚴宗的菩薩觀
(一)智儼
(二)法藏
(三)澄觀
(四)華嚴宗菩薩觀的評論
二、華嚴經的菩薩觀
(一)菩薩行的總括特徵
(二)佛和菩薩的根本關係

(II)中國三論學派菩薩界的種種相……………………………..泰本融………201
前言
一、法華經義疏
二、勝鬘寶窟
結語

(III)中國佛教唯識中之菩薩思想……………………..馬定波………213
一、問題之所在
二、唯識學的菩薩思想
三、唯識說之受容和菩薩思想現象
四、唯識中之心意說的菩薩思想

(IV)中國如來藏思想的菩薩思想………….…………..周慈觀………229
序論——如來藏的意義及緣起——
本論
一、中國菩薩思想——法界緣覺學——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首楞嚴經的內容——分段標示
(二)首楞嚴經和如來藏思想的關係——分12項
三、三如來藏
結語

(V)中國禪淨思想的菩薩道論…………………………………藤吉慈海………249
前言
一、禪思想之菩薩道的特色
二、淨土教的菩薩道
三、禪淨思想的菩薩道
結語

(VI)朝鮮佛教之菩薩道的實踐
——護國佛教精神——………………………………...鐮田茂雄………263
前言
一、護國佛教的象徵——皇龍九層塔與感恩寺
二、臨戰無退之戒——圓光與世俗的五戒
三、護國的傑僧——西山大師與泗溟大師

(VII)朝鮮佛教的八關齋會考
——其歷史的展開——………….………………….里道德雄………275
前言
一、新羅的八關齋會
二、高麗時代的八關齋會

III 日本篇
(I)聖德太子和菩薩思想…………………………..田村晃祐………301
一、應現佛‧菩薩
二、一乘、三乘之菩薩道
三、萬善同歸
四、菩薩——聖德太子

(II)南部佛教的菩薩思想
——彌勒淨土思想的系譜——………………………..平岡定海………317
一、法相宗和彌勒信仰的源流
二、貞慶和彌勒信仰的型態
三、貞慶的彌勒淨土思想與念佛義
四、貞慶的菩提心義和菩薩道

(III)一遍上人的菩薩思想……………………..石岡信一………339
前言
一、菩薩思想的成立與實踐
(一)夢告前的菩薩思想
(二)夢告與菩薩道的成立
(三)六十萬人與菩薩思想

(IV)日蓮的菩薩思想——日蓮與法華經——………….…田村芳朗……357
一、法華經的菩薩思想
二、日蓮的菩薩觀

(V)親鸞的菩薩思想…………………………………早鳥鏡正………377
一、親鸞的菩薩
二、法藏菩薩的願與行
三、大乘菩薩道與淨土教
四、淨土論註的淨土觀
五、五念門之行與往生道
六、真正的佛弟子

(VI)法然的菩薩思想及其成立‧展開的問題…………石田充之……391
一、法然之一般佛教理解
二、法然之大乘佛教的基礎理念
三、法然之大乘菩薩思想及其展開

(VII)行佛威儀
——整理《正法眼藏》其中一卷——………….…………吉田紹欽………407
一、有關其編成
二、威儀行

(VIII)鐮倉室町禪的菩薩思想——以應燈觀為中心——……荻須純道………419
一、智增悲增的菩薩
二、大應國師與菩薩道
三、大燈國師與菩薩道
四、關山國師與菩薩道

(IX)超越地獄——白隱的菩薩道——…………………………西村惠信……431
一、絕望的地獄
二、鬼神般神通廣大的菩薩道
三、墮地獄救濟

(X)盤珪禪師的菩薩道之實踐………….……………赤尾龍治………445
前言
一、盤珪禪師的生涯
(一) 發心
(二) 修行
(三) 教化
(四) 入寂
二、藥師院的盤珪禪師
(一) 藥師院與盤珪禪師
(二) 盤珪入寂後的藥師院沿革
(三) 藥師院關係資料

(XI)妙好人與菩薩思想………….…………….五十嵐明寶………467
一、妙好人與菩薩思想
二、妙好人的現生不退與「彌勒便同」
三、本願一乘海之「往還二回向」與大乘菩薩道之「自利利他二利圓滿」
四、妙好人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與菩薩的智慧‧功德
五、妙好人之「常行大悲之益」與菩薩的慈悲

(XII)新宗教的菩薩思想
——以立正佼成會為中心——………….…………大島宏之………483
前言
一、立正佼成會的菩薩觀
二、立正佼成會的菩薩行
三、立正佼成會的菩薩思想
結語

IV汎論篇
(I)佛教美術的菩薩思想
——以觀想行及其造型化為中心——…………………………..濟水乞………507
前言
一、在家信者的佛像觀與佛像的功德
二、藉由觀像而來的佛在世的實現
三、觀想內容的造形化

(II)神的菩薩號
——八幡大菩薩為例——……………………………………西田長男……523

(III)佛教靈場巡禮中的庶民菩薩思想論
——站在宗教民俗學的觀點——……………………..荒井貢次郎……567
前言
一、四國遍路巡禮與菩薩行志向
二、常民菩薩行的巡禮
三、親鸞聖跡巡禮
四、巡禮菩薩行攜帶的往來票據證明
結語
(IV)神變大菩薩考…………………………………………市村宏………581

(V)地獄的菩薩
——出現在文學中之地藏的作用——……………………石田瑞磨……607
一、地藏和閻羅王
二、六地藏
三、地藏的作用
四、地藏的化身

(VI)菩薩行和菩薩戒心理學的考察
——特別以禪戒為中心——………………………………恩田彰……623
一、菩薩行和菩薩戒
二、三歸戒和三種三寶
(一)一體三寶
(二)現前三寶
(三)住持三寶
三、三聚淨戒與菩薩行
四、十重禁戒與小乘戒、大乘戒、佛性戒
(一)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不貪淫戒)
(四)不妄語戒
(五)不酤酒戒
(六)不說過戒
(七)不自讚毀他戒
(八)不慳法財戒
(九)不瞋恚戒
(十)不謗三寶戒

(VII)科學思想的未來與菩薩思想………………………武藤義一………641
前言
一、科學與佛教的對比
二、四類菩薩思想
三、四類科學思想
四、新科學思想的展開
五、內部自然法則的克服
六、未來的科學與菩薩道
結語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分享學習網站--台大


台大開放式課程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

台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
http://elearning.lib.ntu.edu.tw/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館藏介紹: 《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已補目錄)

館藏介紹: 《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
作者:山邊習學
語言:日文
出版者: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出版日:昭和50年6月
版次:再版
館藏處:分類號836
內容:
本書是山邊習學先生主要依據《六十華嚴》,參考《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和《梵文華嚴經》與李通玄的《新華嚴經論》完成的作品。
作者在前言說他想要以新的方式把〈入法界品〉傳給普羅大眾,因為〈入法界品〉能為思想、音樂、繪畫、文學、雕刻等工藝美術各領域帶來創作的靈感。作者為了這個目標,下了很大的功夫,寫下780頁的巨著。
全書用五十五講介紹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有四位菩薩併成二講,彌勒菩薩則占用四講,從篇幅就可以看到彌勒菩薩的份量,詳細內容作者分科介紹,目錄如下:(p.s.之前也介紹過一本《華嚴經の世界》,這二本書作者不同,寫法也不同,可以借來比對看看喔)

解題
一、人生之旅
二、「如」的意義
三、華嚴經的解說
四、華嚴經的特殊性
五、一、多、溶融的境地
六、菩薩三義
七、本書作者動機
八、東海道五十三次
九、二種繪畫

序講 人生課題
一、會座大眾
二、如來的性能
三、認知的省察
四、佛的十力
五、如來出現
六、菩薩們的讚詠
七、文殊登場

第一講 善財童子的發心(第一善知識 文殊菩薩)
一、進入理想
二、迷幻之城
三、自我的內容
四、自我的活動
五、信與理性
六、如來的照鑑
七、如來的活動
八、信的內景
九、初發心

第二講 和樂和功德(第二善知識 功德雲比丘)
一、善財童子的像
二、享樂之國
三、登和合山
四、功德的所有者
五、享樂、和合、功德
六、動與靜
七、知與行
八、志願及其實踐
九、生活即宗教
十、光明觀
十一、求道的前程

第三講 人生的道行(第三善知識 海雲比丘)
一、求道的道行
二、諸佛出世的意義
三、立體的表現
四、不退轉的境界
五、降魔與功德
六、從人間的愛到佛陀的愛
七、捨棄玩物生活
八、海雲比丘的德語
九、生命財產和正法的關係
十、大海觀察十二年
十一、人生如潮
十二、宗教的理想

第四講 無礙的人(第四善知識 善住比丘)
一、諸神的供養
二、自由的境界
三、華嚴經的解說
四、惡鬼的實在性
五、イソチキ宗教的起因
六、惡魔觀音的話
七、善財的質問
八、看透自他之眼
九、戒的意義

第五講 菩提心之德(第五善知識 良醫彌伽)
一、法光與法力
二、離欲的問題
三、善知識
四、達觀和志願
五、教育一切者
六、語詞的威力
七、善財的質問
八、正確的求法態度
九、求道之歌
十、物性與菩薩
十一、表現的問題

第六講 林中的聖者(第六善知識 解脫長者)
一、志願堅固
二、佛道人生化
三、佛的護念
四、包容一切
五、遊歷十二年——西行與芭蕉
六、林中生活
七、迎接弟子的老師
八、體驗之開示
九、教化所在
十、根源於心

第七講 諸法的實相(第七善知識 海幢比丘)
一、受取
二、物質生活和道德生活
三、人生批評家和風雲兒
四、武人和德者
五、人生的護持和藝術表現
六、王者與正見
七、平和的代表者
八、諸佛菩薩的活動
九、善財童子的眼光
十、普眼捨得法門

第八講 不退轉的境界(第八善知識 休舍優婆夷)
一、佛光為眼
二、佛存在的理由
三、自然與人
四、給予功德者
五、聞法的境界
六、王者與正見
七、不退轉的心
八、最後的立場
九、永遠的活動

第九講 久遠的歷程(第九善知識 毘目多羅仙人)
一、內觀的教則
二、見佛與本願
三、進趣的一般相
四、仙人的意義
五、師教的特性
六、師之道,弟子之道
七、待機之姿
八、久遠的歷程
九、信之一念的內容
十、三種菩薩
十一、善財的所得

第十講 捨身求道(第十善知識 方便命婆羅門)
一、照心
二、深深的體驗
三、聞法的氛圍
四、救世之行
五、刀山火谷的試鍊
六、試鍊與內省
七、去除邪見
八、平和喜悅
九、去除高慢與瞋恚
十、天地之樂
十一、犧牲之力
十二、捨身的決意
十三、體驗的內容

第十一講 內秘的功德(第十一善知識 慈行女)
一、恭敬心
二、無礙的天地
三、從語詞的世界到音樂的世界
四、王女的生活相
五、家具的意義
六、佛的現實化
七、不重覆教
八、「善思惟」的方法
九、慈行女的體驗

第十二講 圓滿人格者(第十二善知識 善現比丘)
一、教學與實現
二、救度國、三眼國的意義
三、圓滿的人格者
四、教家的真面目
五、到處為主
六、大聖指導者的資格
七、內觀的世界

第十三講 懷抱童心者(第十三善知識 根自在主童子)
一、內在圓滿的人
二、接受自然的創作者
三、有關良寬上人
四、上人的詩歌
五、小孩與遊戲
六、人性的味道
七、病處之道
八、聞教實踐
九、勸請此善知識到現代

第十四講 久遠的女性(第十四善知識 自在信女)
一、人法一如的心
二、教化之道
三、清涼味
四、景仰為師
五、久遠的女性
六、取肉體美的感受法
七、表現於女性美的佛德
八、施予功德者
九、仰望光明皇后

第十五講 價值的世界(第十五善知識 甘露頂長者)
一、功德的種種相
二、價值的普及性
三、畫人的境界
四、真師與弟子
五、天的澄明
六、見其價值的眼
七、菩薩大願的意義
八、真的教化很難
九、財物和教化的關係
十、聞法第一

第十六講 階級莊嚴(第十六善知識 寶髻長者)
一、重閣主
二、公然的秘密
三、下層建築的內容
四、宗教的天地
五、教法傳持者
六、信智開顯者
七、宗教家的資格
八、體驗的意義
九、日本佛教的使命
十、至高的境界

第十七講 治病之道(第十七善知識 普眼妙香長者)
一、淨化社會之道
二、病及其因
三、迷信方位
四、迷信姓名判斷
五、吐怪語之男
六、肉體五變化
七、健康法與食物
八、日本漬物和味噌
九、魔術般的騙人的治療法
十、有關病氣的正確認識
十一、和香之道

第十八講 王者的典型(第十八善知識 滿足王)
一、十善之帝王
二、靠偷盜生活的人
三、國家的一面
四、未決囚犯的立場
五、慈愛之鞭
六、刑罰是教化
七、人即福田

第十九講 理想的王國(第十九善知識 大光王)
一、再認識「幻化」
二、生活之仔細玩味
三、日本人的骨董趣味
四、親切無限
五、純一求道
六、大光王的威德
七、現代文化之理解
八、正法之國的建設
九、行大慈者
十、大乘的意義
十一、「和」之理想境

第二十講 女性典型(第二十善知識 不動信女)
一、貫徹始終戰鬥煩惱
二、行之力
三、處女美的極致
四、「佛性」之心
五、第六感的內容
六、女性的禮贊
七、過去世的故事
八、理想的確立
九、婦人之德——忍——
十、布施物
十一、這位善知識的體驗

第二十一講 社會的指導者(第二十一善知識 遍行外道)
一、教化的內容
二、山上的聖者
三、社會的指導原理
四、真正的指導者
五、告社會革新者
六、大乘菩薩的推贊
七、種種求道者
八、大乘菩薩的活動

第二十二講 創作天地(第二十二善知識 青蓮華香長者)
一、見人心的深處
二、大悲加護力
三、敬重賢者的意義
四、知其真相
五、生活的內秘
六、創作世界
七、「重生」的意義
八、香的種種相
九、煩惱即菩提的實例
十、賢者之香
十一、創作的秘義
十二、從龍鬪產生的大香象
十三、創作威力
十四、藝術與宗教

第二十三講 人生的航路(第二十三善知識 自在海師)
一、何謂正道
二、平坦與險阻
三、清與濁
四、安危之道
五、有關「國民惡」
六、海邊的船師
七、二乘之難和大乘道
八、衣食之道
九、文化的人道意義
十、有寶?寶的種類
十一、寶的創作者
十二、寶的發現者
十三、人生航路難
十四、船師之智
十五、菩薩的活動


第二十四講 人生的航路(第二十四善知識 無上勝長者
一、「慈」與「悲」
二、自我發現者
三、真樂市
四、慈愛與忍苦
五、人生的意義
六、背景
七、國事理裁者
八、無垢的信力
九、變空手
十、社會的內容
十一、宗教存在之理
十二、該說甚麼

第二十五講 睿智的女姓(第二十五善知識 師子奮迅尼)
一、睿智與溫情
二、女性的美德 上
三、女性的美德 下
四、見內秘者
五、周圍的昧解者
六、宗教的人格
七、受指導的人
八、修道的歷程
九、睿智的說示
十、無執著的境界
十一、童子的所得

第二十六講 性愛和佛道(第二十六善知識 婆須蜜多女)
一、險難之國
二、婆子燒庵
三、幻化的美人
四、迦留陀夷尊者之女難
五、性愛的問題
六、愛的淨化者
七、性愛的女主人翁
八、暗地開放的名花
九、黑暗與光明
十、愛的淨化力
十一、夫婦生活的宗教味
十二、欲愛與性愛
十三、女難與宿善

第二十七講 法身常住(第二十七善知識 安住長者)
一、記憶和回想
二、「過去」的取法
三、無執著和歡喜
四、超越與寂靜
五、佛道的進展
六、潛藏在裡面的力量
七、安住長者的悟道
八、常住的法身
九、開罪者
十、傳統與創造
十一、實在的風光

第二十八講 慈愛之光(第二十八善知識 觀音菩薩)
一、補怛落迦山的聖者
二、克服險難的人
三、自然的境界 自然的生活
四、值遇善知識
五、人生底層的作用力
六、觀音的功德力
七、生活上的恐怖
八、愛之光

第二十九講 東方之光(第二十八善知識 正趣菩薩)
一、道自然而然地來到
二、內部生命的活動
三、智慧與實在
四、以慈悲和智慧接受
五、教法與現代
六、教法受得的資格
七、真實的世界
八、理想與現實

第三十講 「天」之寶庫(第三十善知識 大天神)
一、善財的境界
二、諸「地」的體得
三、「天」的人生意義
四、月光的宗教味
五、「四海」為生者
六、師徒關係
七、華山和文晁
八、龍樹和提婆
九、如何生活
十、人生與佛道

第三十一講 大地的意義(第三十一善知識 安住地神)
一、萬人的菩提道場
二、我慾和魔王
三、降魔之證明者
四、參拜菩提樹的感懷
五、視他為自者
六、真人的境界
七、幸運的意義
八、擁有「智慧之藏」者

第三十二講 和平女神(第三十二善知識 春和夜神)
一、歡喜地與和平
二、諸神的真義
三、靜觀與智慧
四、佛都之春
五、女神之奏
六、和平的活動
七、光、人群
八、引路觀音
九、信仰的世界
十、迷失方向的人
十一、冷漠的心 溫暖的光
十二、女性的視覺
十三、活在過去的人
十四、善財的讚詠

第三十二講 和平女神(第三十二善知識 春和夜神)
一、歡喜地與和平
二、諸神的真義
三、靜觀與智慧
四、佛都之春
五、女神之奏
六、和平的活動
七、光、人群
八、引路觀音
九、信仰的世界
十、迷失方向的人
十一、冷漠的心 溫暖的光
十二、作為女性的視覺
十三、(過去歷歷在目)活在過去的人
十四、善財的讚詠

第三十三講 靜中之動(第三十二善知識 普德淨光夜神)
一、立場常新
二、菩薩心的層次
三、人生經驗的內面化
四、靜寂之力
五、雙壁對照
六、正確理解的態度
七、天地的大音樂
八、文學的世界
九、悟境的表現
十、從欲樂到法樂
十一、無盡的法,無邊的表現

第三十三講 靜中之動(第三十三善知識 普德淨光夜神)
一、立場常新
二、菩薩心的層次
三、人生經驗的內面化
四、靜寂之力
五、雙壁對照
六、正確理解的態度
七、天地的大音樂
八、文學的世界
九、悟境的表現
十、從欲樂到法樂
十一、無盡的法,無邊的表現

第三十四講 人性的體會者(第三十四善知識 喜目觀察眾生夜神)
一、無師(指導)者的墮落
二、偉人崇敬老師
三、善知識救人的教綱
四、見人本性之眼
五、侵蝕生活者
六、方便施設之義
七、教義與體驗
八、天地一切如神所說
九、師徒一味
十、人性的探試

第三十五講 如來的活動(第三十五善知識 妙德救護眾生夜神)
一、求道者的全貌
二、如來的活動
三、信仰的社會性
四、仰臥三年的老友
五、暗中摸索的人生
六、生活之苦與社會
七、對純真性的關心
八、病苦的真義
九、知人之明
十、難超越的一線之隔
十一、證悟及其說明
十二、內純 外雜
十三、現實生活的真相
十四、宗教的存在性
十五、如來出現
十六、現在一念之信
十七、普賢菩薩的任務
十八、獲信與之後

第三十六講 歡喜莊嚴(第三十六善知識 寂靜音夜神)
一、道的表達方式
二、這位善知識的特殊相
三、畢卡索的母子相
四、一面慰解一面熱惱(荒漠甘泉)
五、法施與求道
六、真人的立場
七、歡喜的人
八、平等的世界
九、宗教的方法
十、修道的歷程
十一、童子的讚歌

第三十七講 教育家的典型(第三十七善知識 妙德守護諸城夜神)
一、釋名
二、教育家的資格
三、勞苦堅拔的人格
四、良寬上人之順應性
五、臉上的各種表情與覺悟(1)
六、臉上的各種表情與覺悟(2)
七、心的種種相
八、說法的意義
九、法師的任務
十、法界之觀察
十一、理想之樹立
十二、教化的內容
十三、佛名與佛德
十四、讚頌

第三十八講 享樂之淨化(第三十八善知識 開敷樹華夜天)
一、花神
二、永遠的春天
三、從夜叉變成女菩薩
四、大乘佛教的妙味
五、歡樂的真相
六、如來所給的歡樂
七、如來的教化
八、有關求道精神
九、妙音王的事蹟
十、寶光明姬的發心
十一、歡樂與女性

第三十九講 全體主義的提倡(第三十九善知識 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夜神)
一、人生的證信
二、求道之最
三、心機開展的動機
四、層層峰巒
五、十種心與八十種法
六、人生的具體觀
七、共同與溶融
八、觀察與莊嚴
九、人生明朗化
十、宿緣難得

第四十講 真人之愛育者(第四十善知識 妙德圓滿林神)
一、(如來)誕生的意義
二、參學遊行者的人生
三、(佛)誕生地的來訪者
四、園林與人生
五、日本畫壇的愛育者
六、真人的搖籃
七、發見「善」的人
八、純真與利慾
九、睿智者
十、法界的莊嚴
十一、創作的內容
十二、創作之愛育者
十三、嬰兒佛陀的乳母

第四十一講 聖者的配偶者(第四十一善知識 佛妃瞿夷夫人)
一、作為人間的佛
二、女性與求道
三、人的弱點
四、菩薩大道
五、童子的質問
六、信的路徑
七、人生明暗
八、香牙山麓之戀
九、女性的惡德
十、戀與信
十一、聖者的配偶

第四十二講 大聖之母(第四十二善知識 佛母摩耶夫人)
一、母性愛的力量
二、日蓮與其母
三、作為人的佛母
四、久遠的母性
五、善知識之重新檢討
六、守護心城
七、普遍的智慧
八、直心與信解
九、大法之受法
十、敬禮與謙下
十一、威神、不可思議佛身的出現
十二、佛母與諸佛
十三、佛母的誓願

第四十三講 過去的精煉(第四十三善知識 天主光女)
一、未來和現在
二、「過去」的開顯
三、報恩的意義
四、享樂和忍苦
五、正念與功德
六、戰鬥的建設力
七、生活相上成道
八、獨自走自己的路
九、佛光無限
十、心靈的基礎工事
十一、價值獲得法
十二、能精進者
十三、「物」非第一
十四、讚詠

第四十四講 藝能之道(第四十四善知識 童子師遍友,第四十五善知識 善知眾藝童子)
一、來自藝術
二、真人的境地
三、師徒一如
四、「語詞」以前的境界
五、唱者‧呼者
六、至高的體驗者
七、藝術的世界
八、佛/凡一體
九、實在及其表現
十、「學」、「道」、「藝」

第四十五講 參與樞機者(第四十六善知識 賢勝友/ 第四十七善知識 堅固解脫長者)
一、人生的奧秘
二、任意自在的妙機
三、參與機要的人
四、真人的心境
五、支配境的心
六、研究「觀」「見」之眼
七、「無盡三昧」的內容
八、無著的心
九、一念清淨力
十、如抽刀斷水
十一、生活的真相


第四十六講 睿智之光(第四十八善知識 妙月長者)
一、沉默的人
二、證信及其語詞
三、聖者與凡人
四、思得則不得
五、所賦予的價值
六、睿智者精進
七、如何得到睿智
八、聞法與自證
九、聞法與體驗
十、說法的意義
十一、平生的教養
十二、真人格者

第四十七講 無盡無礙的真人(第四十九善知識 無勝軍長者)
一、融通無礙的生活
二、都城與姓名
三、見佛處
四、說實踐智的經典
五、信的絕對性
六、戰鬥的意義
七、大阪夏陣之家康
八、住在其內的佛
九、於生活中具體展現的信仰
十、自己的生活與利他的生活
十一、涅槃與生死
十二、指導原理的樹立
十三、菩薩的威德

第四十八講 心與語詞(第五十善知識 最寂靜婆羅門)
一、超越言行一致
二、語詞的範圍
三、語詞是心的衣裳
四、宗教反省處
五、教化的本意
六、道即自然
七、菩薩進趣相
八、真知是無知(離世俗的知)
九、彼岸的人
十、地上的光
十一、教化的要諦
十二、推贊之德

第四十九講 幻住的世界(第五十一善知識 德生童子 有德童女 之一)
一、(善知識)他和他的表現
二、具體的現象
三、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四、因緣生的意義
五、寂靜的表現
六、「夢幻」的具體觀
七、純情童心的境界
八、「幻住」的說示
九、人生與本願
十、煩惱的幻作
十一、煩惱「住」和佛「住」
十二、聖者的活動

第五十講 求道與背景(第五十一善知識 德生童子 有德童女 之二)
一、強烈的求道之心
二、教養力
三、其背後之作用力
四、利他的活動
五、所給的功德
六、全(無量)生於一
七、體會的總合
八、求得者的真姿態
九、仰受之人
十、這些善知識如何

第五十一講 師徒禮讚 上(第五十二善知識 彌勒菩薩 之一)
一、官能的武器
二、沒有以生活為目的的宗教
三、南州翁之新的插曲
四、正殿的意義
五、藝術的本源
六、藝術的意義
七、日本精神的真相
八、真生活的開展
九、變動世間者誰
十、真人的境界
十一、能戰勝(誘惑)的生活
十二、羅漢與虎的譬喻

第五十二講 師徒禮讚 下(第五十二善知識 彌勒菩薩 之二)
一、外在作用
二、經典變成內幕的記錄
三、求道者之一再吟味
四、自己藉由滿足他人而圓滿的態度
五、真人的生活
六、墓相的迷信
七、心的真實糧食
八、無礙的生活
九、真人的境界
十、創作的秘義
十一、神聖的法器
十二、信心

第五十三講 菩提心義 (第五十二善知識 彌勒菩薩 之三)
一、最初的指導精神
二、以「教」為「道」
三、師徒一如
四、象徵自然現象
五、藝術之象徵與其他
六、菩提心之發生相
七、聽聞道元禪師
八、修證不二
九、難獲真道心
十、菩提心的威德

第五十四講 彌勒的內證(第五十二善知識 彌勒菩薩 之四)
一、教與行
二、入信之心
三、體驗的獨自性
四、證悟的風光
五、何故嘆息
六、人是一卷經典
七、本佛的面目
八、音樂的世界
九、顛倒世界
十、萬人萬樣的世界
十一、時間的問題
十二、彌勒法門
十三、彌勒行化
十四、有關彌勒教
十五、結語

第五十五講 無限行願(第五十三善知識 普賢菩薩)
一、回歸文殊
二、劇本、演員和舞台效果
三、智與愛
四、二則插畫
五、書、劍、香
六、遇見文殊菩薩
七、信為根本
八、入證的資格
九、真正宗教家的立場
十、普賢的大行(上)
十一、普賢的大行(下)
十二、求道的全貌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賢首法藏傳--見《宋高僧傳》&《法界宗五祖略記》--

《宋高僧傳》卷5:
「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大儀)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康居人也。風度奇正利智絕倫。薄遊長安彌露鋒頴。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奘師譯經。始預其間。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實叉難陀齎華嚴梵夾至同義淨復禮譯出新經。又於義淨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新華嚴經。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帝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為學不了者設巧便。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捨。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於聖曆二年已亥十月八日。詔藏於佛授記寺講大經。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勅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祕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異。斯乃如來降迹。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震。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華嚴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號康藏國師是歟。」(CBETA, T50, no. 2061, p. 732, a13-b14)


《法界宗五祖略記》卷1:
「三祖賢首國師三祖諱法藏。字賢首。帝錫別號國一法師。俗姓康氏。其先康居國人。高曾相繼為彼國相。祖自康居來朝。占風聖代。考諱謐。太宗贈左侍中。弟諱寶藏。為中宗朝議郎。行統萬監(一)。師托胎時。母氏夢吞日光而孕。當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生也(二)。及生而慕無上。至顯慶三年。十六歲時。煉一指於岐州法門寺舍利塔前。作法供養。誓悟佛乘(三)。次年志銳擇師。遂辭親。求法於太白山。閱方等諸典(四)。後聞慈親不悅。歸奉庭闈。緜歷歲月。能竭其力。時儼和尚。於雲華講大經。師禮為弟子。深入無盡(五)。總章元年。二十六歲時。往釋迦彌多羅尊者所。請受菩薩戒。眾告曰。是居士能誦華嚴。兼講梵網。尊者驚歎曰。但持淨行一品。已得菩薩大戒。況義解耶(六)。咸亨元年。師二十八歲。屬榮國夫人楊氏奄歸。武后廣樹福田。捨宅為太原寺。成塵諸大德。受儼和尚顧託者。連狀薦舉。由是奉勅削染於太原道場。仍詔為住持(七)。上元元年。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師授滿分戒。賜號賢首(即署字為號也)。復詔師於太原寺講華嚴。端午節。天后遣使。送衣五事(八)。調露元年五月間。雍州萬年縣何容師。嗜食雞子無算。暴死。同七百人。入鑊湯獄。附信返魂者。令第四子行證。懇求師贖罪。師令誦寫華嚴經。至永隆元年八月。寫就莊嚴。請僧齋懺。會眾乃見何容師等七百鬼徒到席禮謝(九)。師於晉譯。每歎缺而不全。是年日照三藏。齎梵本至京。高宗詔於魏國西寺。翻譯經論。師往就問之。照曰。晉第八會文。亦來至此。遂與三藏對校。果獲善財求天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請譯補缺。就於西太原寺。譯出法界品內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人後。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依此六十卷本為定(十)。尋奉綸旨。與日照三藏。及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同譯蜜嚴等經。顯識等論。十有餘部。合二十四卷。復禮法師潤文。慧智法師度語(十一)。永湻元年四月間。雍州長安縣郭神亮者。修淨行。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內院。禮敬慈氏。有一菩薩謂曰。何不受持華嚴。亮以無人講解為辭。曰。現有賢首菩薩弘揚。何得言無(十二)。文明元年。師與日照三藏。在西太原寺翻經暇。躬親問曰。西域古德。於一代聖教。判權實否。答曰。近代天竺。有二論師。一名戒賢。遠承慈氏無著。近踵護法難陀。立法相宗。二稱智光。遠宗文殊龍勝。近稟青目清辨。立法性宗。自是判教疑決(十三)。時成塵二德問。京兆有王明幹。死入地獄。地藏菩薩教誦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入見閻王。王聞之。放免。三日後方蘇。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之。然不知有出否。師答曰。此乃華嚴第四夜摩會中偈。檢之果是十行頌也(十四)。垂拱二年。師於慈恩寺講雜華(十五)。永昌元年二月四日。遇于闐三藏因陀羅般若。於神都魏國東寺。告以沙彌般若彌伽薄。昇天誦華嚴。能破修羅陣事(十六)。天授元年。覲親於夏州。郡牧邑宰。靡不郊迎(十七)。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講大經。因論邪正。會中有左道者。不信佛法。口發惡言。身面忽疱。眉鬚盡爛。遽來求懺。師誡勸曰。此猶華報耳。汝當禮敬三寶。虔唪華嚴百徧。罪可滅矣。讀經未半。形質如舊(十八)。長壽年間。師於雲華講百千經。有光明現從口出。須臾成葢。眾所具載(十九)。延載元年。講至十地品。天華四散。五雲凝空。崇朝不輟。香彩射人(二十)。證聖元年三月。詔於東都大徧空寺。同實叉難陀再譯華嚴。弘景圓測神英法寶諸德共譯。復禮綴文。師為筆受。譯堂前陸地開百葉蓮華。眾覩禎祥。競加精練。太后時幸其寺。親受筆削。施供食饌。次移佛授記寺譯(二十一)。登封元年。詔師於太原寺講大經(二十二)。神功元年。邊宼拒命。出師討之。特詔師依經呪法。遏除寇虐。師舋浴更衣。建立十一面觀音像。準神呪經。行道始數日。蒯城之外。將士聞天鼓之聲。良鄉縣中。賊眾覩觀音之像。月捷以聞。優詔慰勞(二十三)。聖歷二年十月八日譯畢。佛授記寺諸大德請師開演。勅令十五日啟講。至臘月十二晚。講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講堂及寺宇忽然震吼。道俗數千。歎未曾有。難陀三藏。并當寺龍象。具表奏聞。十九日御批下云。因敷演微言。弘揚祕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文耳。豈朕庸虗。敢當瑞應(二十四)。新譯唐經。雖增現相普賢世界華藏十定諸品。却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文。師以新舊兩經。對勘梵本。將日照補者。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今之所傳。即第四本(一。晉譯本。二。日照補。三。喜學譯。四。賢首補。今現行者。二十五)。久視元年五月五日。詔於東都三陽宮。與實叉三藏。同譯入楞伽經(二十六)。長安二年。於西京清禪寺。與實叉譯文殊授記經(二十七)。時禮部滎陽鄭公。持心經數千萬徧。再三請解。師為著般若略疏(二十八)。長安三年。詔與義淨三藏等華梵十四人。共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師為證譯(二十九)。長安四年冬杪。勅眾僧於內道場。建華嚴法會。有雙浮圖。放五色光。現於冰內。師親見之。指呈眾德(三十)。時天后召師於長生殿。問六相十玄之旨。師指殿隅金師子為喻曉之。至一一毛頭。各有金師子。一一毛頭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如是重重無盡。后乃豁然。隨貢金師子章一篇(三十一)。因對揚。言及岐州舍利。是阿育王靈迹。特命鳳閣侍郎崔玄暐。與師偕往法門寺迎之。時師為大崇福寺主。遂與應大德綱律師等十人。俱至塔所。行道七晝夜。然後啟之。舍利於掌上騰光。隨人福善。感見天殊。臘月除日。至西京崇福寺中。正月十一。達東都洛陽城下。凡摛瑞光者七。抱戴者再(三十二)。神龍元年。詔與彌陀山。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三十三)。其年張易之叛逆。因師內弘法力。外贊皇猷。及除凶徒已後。賜以鴻臚卿職。固辭固授。遂奏請與弟朝議郎行統萬監康寶藏。歸里養親。中宗降勅褒之(三十四)。冬十一月朔旦。勅令寫師真儀。御製讚四章(三十五)。神龍二年。詔與菩提流支。就於西崇福寺。譯寶積經。命為證義(三十六)。景龍二年。中夏憫雨。勅師集百法師。於薦福寺。以法禱之。近七朝。遽致滂沱。詔曰。敷百座以祈恩。未一旬而獲應。師等精誠。均沾法液。七月復旱。感騐如初。勅曰。慈雲演蔭。法雨含滋。師等熏修。遽蒙昭感(三十七)。由是中宗禮為菩薩戒師。賜號國一(三十八)。師因萬乘歸心。八紘延首。遂奏請於兩都。及吳越清涼山五處起寺。均榜華嚴之號。仍寫三藏。并諸家章疏貯之。於是乎像圖七處。數越萬家。故人於師皆不稱諱。而以大乘法師華嚴和尚名焉(三十九)。後又召師入內。同義淨三藏。譯七佛藥師等經(四十)。景雲元年。詔與菩提流支。譯寶積經。帝亦親躬筆受(四十一)。景雲二年冬不雪。召師入禁中問之。師曰。有經名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若結壇作法。寫是呪語。投於龍湫。應時必獲。詔可其請。遽往藍田山悟真寺龍池所作法。未旬大雪。表奏上聞。制報曰。勅華嚴師。啟請祈恩。三寶流慈。兩度降雪。精誠上感。遂乃盈尺。慮不周洽。且未須出。及六出徧四方。復降詔曰。勅華嚴師。法體如何。焚香纔畢。旋降瑞雪。雖則如來演貺。實由敬懇誠切(四十二)。太極元年七月。彗星現。睿宗詔華嚴和尚為菩薩戒師。受心地戒。遂傳位。改號先天元年。脫屣忘機。褰衣養德(四十三)。是年十一月初二日。太上皇以師壽誕。錫衣財。暨食味。誥曰。勅華嚴師。欣承載誕之祥。喜遇高禖之慶。乘茲令日。用表單心。故奉法衣。兼陳湯餅。願壽等恒沙。年同劫石。別賜絹二千匹。俾贍興福所須(四十四)。和尚雖為五帝門師(高。中。睿。玄。武后也)。王臣並皆禮事。然猶糞掃其衣。禪悅其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利生為務。前後講華嚴經三十餘徧。間有不了無盡法界重重帝網義者。又為設巧方便。取鏡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然一燈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剎海涉入重重無盡之旨(四十五)。由此輪下。從學如雲。莫能悉數。錚錚嗣法者。曰宏觀。文超。東都華嚴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靜法寺慧苑。經行寺慧英(四十六)。其著疏約百餘卷。晉譯華嚴經探玄記四十卷。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指歸一卷。綱目一卷。玄義章一卷。策林一卷。華嚴三昧觀一卷。華藏世界觀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翻譯晉經梵語一卷。唐譯新經音義一卷。華嚴佛菩薩名五卷。華嚴感應傳五卷。楞伽經疏七卷。密嚴經疏三卷。梵網經疏三卷。法華經疏七卷。起信論疏三卷。別記一卷。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二卷。法界無差別論義疏一卷。三寶別行記一卷。流轉章一卷。法界緣起章一卷。圓音章。法身章。十世章。共一卷。晚述新經略疏共十二卷(四十七)。和尚預知時至。解到唐譯第六行文。遂越次釋十定品。僅了九定。便辭帝別眾。於西京大薦福寺吉祥而逝。屬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世壽七十歲。僧臘四十三。帝聽若驚。聖聞如失。越五日。賜誥賻。贈鴻臚卿。絹一千二百匹。葬事準僧例。餘皆官供(四十八)。以其月二十四日。葬於神禾原華嚴寺南。勅諡賢首(即依署諡號)。送葬之儀。皆用追寵典屬國三品格式。禮也。門人請祕書少監閻朝隱撰碑文。概表行迹。若欲詳覽。具如西京華嚴寺千里法師別錄。與海東法師光嚴記。翰林侍講崔致遠傳明。」(CBETA, X77, no. 1530, p. 620, c15-p. 622, c22 // Z 2B:7, p. 273, a16-p. 275, b5 // R134, p. 545, a16-p. 549, b5)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訊息分享:[獎學金]102年度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 時間:2013/8/1-9/20

[獎學金]102年度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
時間:2013/8/1-9/20
地點:10056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四十四號
趙廷箴、趙朱懷芳居士為紀念其先父母之慈孝獎學金。華嚴蓮社南亭和尚紀念獎學金、杜伯軍居士紀念獎學金。華嚴蓮社成公長老、賢度法師、護法居士、財團法人修德文教基金會、華嚴蓮社護法居士等提供之獎學金。
一、宗旨:
鼓勵大專院校學生親近佛教、研究佛學,培養正確宗教信仰,提高個人修為,端正社會風氣。
二、申請資格:
凡國內外公私立大專院校及研究所(含佛學院高級部、佛學研究所。大學須二年級以上,五專須四年級以上)在學學生,上學年學業成績平均七十五分以上,操行成績平均八十分以上者。(不含選修生、空中大學、社區大學學生)
三、學佛心得與佛學論文寫作:
大學部:
二千字以上學佛心得或六千字以上佛學論文一篇(以下請擇一撰寫)
1.華嚴經論思想相關著作讀後心得(如《華嚴學講義》、《五祖論著精華》、《華嚴念佛法門與淨土思想》等),或《華嚴經》各品讀後心得。
2.〈學佛對我個人的影響〉。
3.學術性佛學論文(華嚴蓮社備有《華嚴學講義》等書與大眾結緣,歡迎來函索取。)

研究所:
六千字以上佛學論文一篇,須符合論文格式,以華嚴為主題者,優先錄取。
注意事項:
現代網路資源豐富,資料取用相當容易,但也同時衍生出嚴重的抄襲問題,歷年都有發現全文或部分抄襲網路資料的文章。然而不妄語、不偷盜乃學佛初步,不管是學佛心得或佛學論文,凡引用他人文字,須以引號標記,並註明出處。如抄襲他人著作、網站資料,或請人代筆、一稿數投,經查明屬實者,不予錄取。並將通知所屬學校、系所,且於網站公佈,絕不寬待。
四、報名方式:
一律採用線上報名:請在www.huayencollege.org網站,「慈孝獎學金」項目下直接線上填寫報名表,列印申請結果頁面後簽章,附照片隨其他應繳文件寄出。
五、應繳文件:
1.列印線上報名表申請結果頁面。(須貼二吋半身照片一張及簽章。聯絡地址及電話、行動電話必須正確無誤)
2.研究所六百字自傳一份,大學部六百字以上自傳一式二份。
3.學生證正反面影本一份。(請上網下載學生證黏貼用紙使用,上有華嚴蓮社浮水印)
4.101學年度上、下兩學期學業與操行成績單。(碩博士班一年級生,免附成績證明;班級排名作為錄取參考標準之一)
5.學佛心得或佛學論文書面兩份。
6.研究所申請者附論文文件檔光碟片一張,並於光碟片上註明就讀學校、姓名、題目。(注意事項:請依序排列應繳的文件,用迴纹針裝訂,並在信封上註明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

六、獎學金金額與錄取名額:
大學部:每名壹萬元。碩士班:每名壹萬伍仟元。博士班:每名貳萬元。 (本會得視實際情況彈性調整錄取名額)

七、申請期限:
102年八月一日至九月二十日,郵戳為憑,逾期恕不受理。
八、評審結果與頒獎:
評審結果將在十月二十日於華嚴專宗研究所網站公佈,錄取者以電子郵件通知,未錄取者恕不另行通知。頒獎日期為十一月十六日(星期六),地點在台北市華嚴蓮社。
注意事項:
錄取者應親自出席領獎,有特殊原因者,須檢附證明請假;未請假且未出席領獎者,視同棄權,將不予補發。
九、作品版權歸屬:
入選作品版權屬本會所有,得視情況刊登於網站或結集出版。
十、收件地址
(10056)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四十四號
華嚴蓮社 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會收
十一、聯絡方式:
電話:(02)2341-4760
傳真:(02)3393-8523
E-mail: scholarship@huayencollege.org
相關連結:http://www.huayencollege.org/scholarship/scholarship_callforpaper/scholarhip_callforpaper2013.php

館藏介紹: 《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1

館藏介紹: 《華嚴經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
作者:山邊習學
語言:日文
出版者: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出版日:昭和50年6月
版次:再版
館藏處:分類號836
內容:
本書是山邊習學先生主要依據《六十華嚴》,參考《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和《梵文華嚴經》與李通玄的《新華嚴經論》完成的作品。
作者在前言說他想要以新的方式把〈入法界品〉傳遞給普羅大眾,因為〈入法界品〉還能為思想、音樂、繪畫、文學、雕刻等工藝美術各領域帶來創作的靈感。作者為了這個目標,下了很大的功夫,寫下780頁的巨著。
全書把五十三位善知識都分科詳細介紹,光目錄就有19頁。擬將目錄全部謄出後,再與親愛的讀者們共饗。今就先作廣告囉。

(p.s.之前也介紹過一本《華嚴經の世界》,這二本書作者不同,寫法也不同,可以借來比對看看喔)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 《講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

館藏介紹: 《講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
作者: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
語言:日文
出版者:春秋社
館藏處:分類號052.18
內容:
本書是平川彰等人共同編纂的十冊一套的「講座‧大乘佛教」叢書中的第六冊——《如來藏思想》。而此《如來藏思想》一書是由八位作者以如來藏為題寫成的八篇文章構成的。內容以時空為軸,從如來藏的起源到藏傳或中國佛教的解釋,探索有關如來藏‧佛性教理的展開與發展。

以下是本書的目次:
I 如來藏思想的歷史與文獻————高崎 直道
序說——如來藏思想為何
一. 《如來藏經》——如來藏說的基本
二. 如來藏思想的背景
1. 自性清淨心
2. 如來種性
3. 如來胎
4. 如來界
三. 如來藏系經典的發展

II 如來藏的體系————中村 瑞隆
一. 序說
二. 《寶性論》的梵本‧漢譯‧藏譯
三. 有關《寶性論》的作者
四. 《寶性論》的內容
1. 教化品第一
2. 佛寶品第二
3. 法寶品第三
4. 僧寶品第四
5.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五
6. 為何義說品第六
7. 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七
8. 如來功德品第八
9. 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九
10. 校量功德品第十

III 佛性‧一闡提————河村 笑照
一. 前言
二. 悉有佛性與一闡提
三. 《涅槃經》前十卷的整理
四. 微密佛性與一闡提之不定
五. 佛性開顯與一闡提之生善
六. 《涅槃經》後段的整理

IV 如來藏與信————水谷 幸正
一. 前言
二. 信的意義
三. 初期經典的信與大乘佛教的信
四. 如來藏三部經的信
五. 《寶性論》的信
六. 《大乘起信論的信》
七. 結語

V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高崎 直道
一 前言
二 法身與智慧
1. 《解深密經》
2. 《菩薩地》
3. 《大乘莊嚴經論》
4. 《中邊分別論》
5. 《攝大乘論》
6. 《佛地經》
三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VI 藏傳的如來藏思想————小川 一乘
一. 前言
二. 如來藏與空性思想
三. 如來藏之存在性的解釋
四. 西藏佛教之如來藏思想的定位
五. 佛陀與如來藏思想
六. 結語

VII如來藏思想與密教————高田 仁寬
一. 有關佛陀觀
二. 有關教義
三. 有關修道
四. 有關《理趣經》所說的如來藏

VIII本覺和始覺————柏木 弘雄
一. 緒言——本覺‧始覺作為如來藏思想展開的一端
二. 佛教思想史上普遍的問題
三. 對《起信論》說的「覺‧不覺」義的定位
四. 西藏佛教之如來藏思想的定位
五. 阿梨耶識中的「本覺」和「始覺」
六. 結語

高崎直道先生對以上各章簡介如下:

I〈如來藏思想的歷史與文獻〉:
如來藏思想在印度並未成為獨立的學派,但所幸因為六世紀初漢譯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了許多大乘經典,因此便以這些大乘經典為線索,我們可以了解大乘佛教中的如來藏思想形成的歷史。
是故本章主要敘述《究竟一乘寶性論》以前,談到如來藏思想的經典,作為研究如來藏思想的基礎資料。但相關的文獻也包含後代的著作。

II 〈如來藏的體系〉
《究竟一乘寶性論》作為開始組織、敘述如來藏思想的論典,它在思想史上確實占重要的地位。其成立被認為是五世紀初。

III 〈佛性‧一闡提〉
本章所採的資料是《涅槃經》。《涅槃經》最早用「佛性」一詞,它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常和相反意見的一闡提(即:不可能成佛)之說,同成為到底是一乘皆成、或三聖殊別乃至五性各別之佛性的爭論,直到後代。

IV 〈如來藏與信〉
本章把注意力放在信的宗教,而信的宗教是如來藏思想的基本特色。故本章的課題以《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主,也連結《大乘起信論》和阿彌陀佛信仰。

V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本章以覺悟的問題為中心,談論和唯識思想的關涉。在時間上是接續第一、二章之如來藏思想的展開與發展。

VI 〈藏傳的如來藏思想〉
以藏傳的解釋為線索,討論如來藏與空性的關涉。

VII〈如來藏思想與密教〉
以《理趣經》為主要素材,敘述密教之如來藏思想的解釋。

VIII〈本覺和始覺〉
本章提及到了華嚴宗的法藏才把如來藏思想名為如來藏緣起宗。《大乘起信論》的教說是如來藏思想從中觀、唯識獨立出來的根據。《大乘起信論》的重點聚焦在始覺和本覺的問題上,其中,本覺論後來成為日本佛教的一個重要課題。

另外,高崎直道先生概觀如來藏思想的歷史,概述如下:
如果略述中國的如來藏思想發展的過程,那麼於羅什的般若空與法華的一乘說之後,曇無讖解釋的《涅槃經》才開始涉及佛性的教說。經過《華嚴經》、《勝鬘經》、《楞伽經》才有如來藏一語。一世紀後,真諦譯出的《大乘起信論》大大盛行,幾乎風靡整個中國。法藏在這之後,把《大乘起信論》和《華嚴經》的教說作連結,整理、成立法藏的華嚴宗義。
如來藏和禪宗的關連可遠溯達摩和《楞伽經》,而實際上,《佛性論》被熱絡地進行問答,是以華嚴教學為媒介。
本書應另設計一章來概觀如來藏思想被接受的歷史,但這樣的內容已經如上略述,又法華思想、華嚴思想緊密的關係,可在上面各章可以看到。

上面透過高崎直道先生的介紹,看到第一及第二篇二位作者對《究竟一乘寶性論》成立的時間,有相差一世紀的不同見解,於此或其他內容若產生想要究竟其義的衝動,詳細又精彩的內容都在書上喔。又,雖然本書沒有另立華嚴教學與如來藏的章節,但由高崎直道先生的說明可知,如果想要確實掌握華嚴思想,整本書都有參考價值。

p.s.本書有李世傑先生的中譯本(華宇出版社,館藏分類號:052.185),可參考與對讀。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館藏介紹: 《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

館藏介紹: 《華嚴禪の思想史的研究》
作者:吉津宜英
語言:日文
館藏處:分類號834.6
內容:

第一章 華嚴教學之成立
第一節 序說——智儼的判教
第二節 法藏的五教判
第三節 十宗與四宗
第四節 法藏的法界緣起說
第五節 法界緣起之成佛論
第六節 緣起相由和法性融通

第二章 法藏教學之變容
第一節 靜法寺慧苑的教學
第二節 李通玄的思想

第三章 達摩禪宗的成立與發達
第一節 禪宗的成立
第二節 禪宗的發達

第四章 澄觀的華嚴教學與禪宗
第一節 判教與宗趣
第二節 四法界說
第三節 事事無礙法界的成佛論
第四節 澄觀的禪宗觀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宗密之華嚴禪的成立
第一節 教判與《緣覺經》
第二節 本來成佛論
第三節 禪源與頓悟
第四節 荷澤宗的主張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華嚴禪的系譜

在全書358頁的內容中,第一章以144頁——約占全書1/3——介紹華嚴思想;第二章有45頁談慧苑和李通玄提出對法藏之說的異議;第三章用28頁簡介禪宗;第四章將澄觀的華嚴教學與禪,費50頁加以說明;第五章用70頁介紹宗密的華嚴禪;第六章以21頁講說華嚴禪的系譜。全書大概2/3談華嚴思想,1/3說禪與華嚴禪。從比例來看,華嚴禪建構在雄厚的華嚴思想這樣的基礎上。這件事正證明發刊辭說:不立文字的怠慢與體驗主義的偏見,已經是過去式;現在沒有嚴密的學問上的證據,是不能談禪文化的。

就「禪」而言,經過鈴木大拙長時間的推廣,使佛教的禪學獲得國際的關心,甚至除了宗教,「禪」也廣獲一般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其他學科接受。禪可以從歷史、美術、文獻與思想來談。在佛教,禪宗也和不同宗派合論,如三論禪、天台禪、淨土禪。作者吉津宜英則研究——華嚴禪。

作者在歷史座標上,吸收參考宇井伯壽、高峰了州、柳田聖山與鐮田茂雄等探討華嚴與禪或禪與華嚴的現代研究成果,更深究古來華嚴諸祖的主張,了解他們的思想,最後完成如目錄所列的各章節。豐富內容中的華嚴禪似乎以宗密為主,為什麼呢?那就有待讀者的翻閱與探究。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館藏介紹:渡邊隆生教授還曆紀念論集《佛教思想文化史論叢》——*論叢中與華嚴相關的是第一部第五篇:石橋真誡所著的〈華嚴緣起觀的展開——華嚴和唯識的連接點——〉

館藏介紹:渡邊隆生教授還曆紀念論集《佛教思想文化史論叢》—— (3冊)
作者:渡邊隆生教授還曆紀念論集《佛教思想文化史論叢》刊行會
語言:日文
館藏處:分類號055.285
內容:
本論叢是渡邊隆生教授與友人及門生共67人為慶祝他60大壽,各寫出1篇論文結集為1408頁的巨著。然後本書又依內容分成四部:第一部 佛教思想,有17篇;第二部 唯識思想,占22篇;第三部 淨土教思想,和第一部一樣是17篇;第四部 佛教文化史,有11篇。
這四部當中,第四部說歷史,一到三部都是談思想;在思想方面的論文中,唯識和淨土占的比例,多到自成一部。而這二部中,唯識的份量比淨土多一些。全書的安排正好呈現如跋所介紹的教學三十餘年的渡邊隆生教授的影響——自己專門研究中國佛教的唯識思想,並廣涉整個佛教學。
華嚴相關的論文是論叢中第一部的第五篇:石橋真誡所著的〈華嚴緣起觀的展開——華嚴和唯識的連接點——〉
本論叢目次如下:

第一部 佛教思想
1.般若與識……………………………………………………………………………平川彰
2.學佛道的聞思修之體系…………………………………………………早島鏡正
3.在泰國的華系大乘佛教寺院的現狀與課題………………木村清孝
4.弘法大師空海的佛塔信仰……………………………………………賴富本宏
5.華嚴緣起觀的展開——華嚴和唯識的連接點——…………石橋真誡
6.敦煌佛教的周邊——有關《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雜抄》——……本多至成
7.有關實我否定的行為主體的問題——以《俱舍論》〈破我品〉所說為中心——…武田宏道
8.恩——倫理的討論(2) ……………………………………………………釋舍幸紀
9.佛教‧基督教與宗教——一面學習西谷宗教哲學…………高田信良
10.道昭所納受的菩薩戒……………………………………………………不退
11.不空的門下——念誦僧和翻譯僧——……………………………今井淨圓
12.道宣之律學的研究…………………………………………………………松浦俊昭
13.密教之十住心的研究……………………………………………………近藤稚晶
14.三解脫門之利益眾生……………………………………………………宇野惠教
15.Exploring the Limits of Buddhist Thought: The Case of Theresa Ann Campo Pearson……… Ronald Y. Nakasone
16.佛教末世論的註釋——《世記經》、《俱舍論》……梶山雄一
17.「我」的考察……………………………………………………………….雲井昭善

第二部 唯識思想
1.中國唯識的研究趨向與《成唯識論》……………………….渡邊隆生
2.彭州知玄考——中國法相宗史的剖面——………………...鐮田茂雄
3.有關圓成實性的非與是………………….…… ………………. 鍵主良敬
4.有關真理的考察——從道理到真理——…………….. ..橫山紘一
5.法相宗宗名的再檢討……………… ……………………….…….吉津宜英
6.唯識思想的先驅者…………………………………………. ……..小玉大圓
7.唯識說種子義的恆隨轉與剎那滅………………….…………….西芳純
8.有關解釋唯識三類境義的問題——以慈沼的《唯識了義燈》為中心——…寺井良宣
9.慧沼《攝大乘論》法身說的見解……………… ……..長谷川岳史
10.異熟論考——與教體的關係——………………………. ………上田晃圓
11.法隆寺藏‧李邕撰「唐故白馬寺主翻譯惠沼神塔碑」的傳入與善珠的書寫….戶崎哲彥
12.《法勝寺御八講問答記》之法相論義的研究——有關論議形成期的學僧‧修學房覺晴(1)——………楠淳證
13.論義唯識說的「理事一異」考…………………………. 後藤康夫
14.良算之生涯與活躍——日本唯識獨創的系譜——…….城福雅伸
15.藥師寺‧順性房高範的生涯與中道義解釋的特徵……大谷徹奘
16.見於《唯識論聞書》編集上的諸問題——與現存的寫本比較——…….彌山礼知
17.室町期一法中道說的考察——以光胤與興基的論說為中心——…………有慟智奘
18.譯‧渡邊隆生著《唯識三時頌 解讀研究》上(2) …….金英子
19.譯‧渡邊隆生著《唯識三時頌 解讀研究》上(1) …..鄭炳礿
20.An Shigao as a Precursor of the Yogcra Tradi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Nobuyoshi Yamabe
21.「蛇‧繩‧色等」比喻與入唯識性(1) ………. ………….原田和宗
22.唯識用語英譯辭彙(基礎篇) ………. ……………………..稻垣久雄

第三部 淨土教思想
1.《大阿彌陀經》的成立問題……………………………………………香川孝雄
2.《大阿彌陀經》到《無量壽經》——以生因願為中心——……苅谷定彥
3.《無量壽經》的對話呈現………………………………………………….大田利生
4.廬山慧遠的念佛三昧觀——以生因願為中心——…………….中山正晃
5.中國白毫觀的展開…………………………………………………………..福原隆善
6.《往生論註》的佛身說…………………………………………………..相馬一意
7.《安樂集》「三身三土義」的解是在考察………………..渡邊了生
8.善導教學之佛和眾生的對應關係………………………………..河智義邦
9.《往生拾因》的行業論——念佛論的特質——…………………淺井成海
10.愚禿親鸞與沙門道元………………………………………………………市川良哉
11.真宗大行論——有關第十七願念佛的疑問——………………紅楳英顯
12.真實與方便的關係——以《教行信證》〈化身土卷〉為主——…………..林智康
13.親鸞思想之「信」的研究——〈信卷〉的「如來與眾生」為主——………貫名讓
14.西山義事相釋的特色——以善導《觀經疏》釋名門釋為例——………..中山卓仁
15.Ocean of the One Vehicle: Shinran’s View of the Ekayna Ideal………..…Eisho Nasu
16.べェルトゥル・リ冫ポチュの生涯與淨土思想………………………….….梶濱亮俊
17.The Tannisho as a Manifesto of Spiritual Liberation: A Shin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Wholeness of Personhood….Alfred Bloom

第四部 佛教文化史
1.阿州犬伏藏佐谷出土瓦經片的復原與考察——《妙法蓮華經卷第二》——……網干善教
2.境部摩理勢與山背大兄王…………………………………………...日野昭
3.吐峪溝出土的佛典………………………………………………………...小田義久
4.新出‧《大草》《阿刀市西樂寺》《千田乘光寺》考…….朝枝善照
5.至中世和歌之唯識無境之轉換………………………………...家鄉隆文
6.《今昔物語集》與《日本往生極樂記》的關係——南都法相系成立說的一個微證——..原田信之
7.比叡山的經藏——叡山文庫的起源與變遷一一………………武覺超
8.僧‧涌蓮——近世後期的名僧和歌一一……………………….柳瀨万里
9.建永法難之住蓮房與安樂房處刑的真相……………………伊藤正順
10.マ二ラ本願寺布教使‧山之內秀雄師之文化交流活動…….小島勝
11.Themes Within the Study of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Kenneth K. Tanaka

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館藏介紹:《華嚴菩薩道の基礎的研究》


館藏介紹:《華嚴菩薩道の基礎的研究》
作者:伊藤瑞叡
語言:日文
館藏處:分類號834.6
內容:
本書《華嚴菩薩道の基礎的研究》是作者伊藤瑞叡的博士論文。全書1197頁,其中,內文有987頁,索引則是210頁。由平川彰博士為之寫序,序文中說《華嚴經》和淨土、寶積等經典,同是形成大乘佛教源流的重要經典之一。是故,《華嚴經》一方面不容忽視它與原始佛教密切的關係——忠實地承繼佛陀成道、釋尊修行的事實與佛教思想的根本,緣起,——;另一方面則是它所呈現的大乘佛教的特色——戲劇性的、華麗的、唯心的等等——。
本書未涉及《華嚴經》最後的〈入法界品〉。故若看〈入法界品〉前的整個《華嚴經》,可以說,是以十地菩薩道為中心的。也因此,本書所談的--華嚴菩薩道—主要便是探討與十地經、十地思想有關的種種。全文共分序論、本論與結論三部分,本論又有七章。以下列出目次,又另製 一張圖表(置本文上方),希望能作為此部巨著的小小導覽。

目 次:

序論 《華嚴經》大本的構想內容與集成意圖
——〈十地經〉在大本當中的位置與角色
第一節 現存《華嚴經》大本的差異
第二節 有關構想內容區分的各種見解
第三節 有關大本集成之意圖的考察
第四節 大本構成的內容區分
第五節 結論

本論 《華嚴‧十地》菩薩思想及其展開
第一章 《十地經》的概觀
第一節 有關《十地經》諸版本及十地思想的進代研究成果及課題
第二節 《十地經》現存諸版本的成立次第關係
第三節 《十地經》的經題及其意趣
第四節 有關《十地經》的法門
第五節 有關《十地經》的註釋書
——世親《十地經論》和《法華論》的對比
第六節 有關《十地經》的序品
——藏譯《十地經論》和《十地經論釋》的理解

第二章 十地思想基礎概念之研究
第一節 地(bhmi)的語義
第二節 地(bhmi)的概念
第三節 十地(daa-bhmi)的意義
第四節 智地 (jna -bhmi)一詞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十地思想的構成內容之研究
第一節 十地的名稱
第二節 十地構成內容的基本的特相
第三節 菩薩嘆德文所見的十地菩薩思想的特質
第四節 有關十地菩薩行的生死

第四章 十地思想的內容構造之研究
——十地基本內容的體係構造——
藏譯《十地經論》的解釋
第一節 第一地
第二節 第二地
第三節 第三地
第四節 第四地
第五節 第五地
第六節 第六地
第七節 第七地
第八節 第八地
第九節 第九地
第十節 第十地
第十一節 小結

第五章 十地思想之關連問題研究
第一節 十地和十波羅蜜
第二節 十地的一乘思想三乘說
第三節 十地法師的體系
第四節小結

第六章《十地經》思想史上諸問題的研究
第一節 六相說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第六現前地的緣起觀
——有關藏譯《十地經論》與《十地經論釋》的解釋——
第三節 《十地經》心識說地意義
——特別是有關唯心——
第四節 中國華嚴教學之心識說的展開
第五節 華嚴十地經的本覺思想和華嚴教學的本覺思想
第六節 小結

第七章 作為菩薩道上的華嚴思想和法華思想
第一節 問題所在
第二節 經題所見的特質之異同
第三節 有關Saddharma
第四節 一乘思想三乘說
第五節 小結

結 論——根據〈如來性起品〉見到《十地經》之思想的意義——
第一節 問題所在
第二節 〈如來性起品〉的研究成果
第三節 《如來性起經》現存版本之成立次第與關係
第四節 《十地經》的經題與《如來性起經》的經題
第五節 十菩薩地和如來出現
第六節 地(bhèmi)和性(gotra)起(sabhava)
第七節 結論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訊息分享:搭上佛教在數位時代下的新列車

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
讓佛陀的教法,點亮自己,點亮他人.......
首頁
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數位化時代下佛教的弘傳與學習 論壇


搭上佛教在數位時代下的新列車

活動時間:2013年5月26日(週日)上午10:00~下午5:00


緣起:
在當前數位資訊無遠弗屆的環境下,佛教教義、禪修的精華以及數位化弘法和學習,正以不同的面貌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展開。此一趨勢的最大特色在於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時空,和全球分享為首,其次是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重複學習,此外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更能資強學習效果。此一趨勢的發展將會猶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樣,對人類的價值、知識和生活產生全面地改變。身負弘揚佛陀教法的佛教宗教師,對於數位化發展的效應需要有全面性了解,更需要將數位化視為未來弘揚佛法的一種新的場域,因而本次論壇特別邀請三位數位學習及應用的專業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引領參與者瞭解數位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佛教弘化與學習上可能帶來衝擊。關心佛教的發展、關心修行與外弘的您,歡迎撥冗參加、共襄盛舉!

主題:
一、從世界教育的數位巨變中學習
演講者:賴麒宇 總經理 講者簡介請點入
12項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數位媒體相關專利,IMTV互動影音平台建置....

二、如何善用數位媒體學習與弘法
演講者:釋自衍 法師 講者簡介請點入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佛教圖書館館刊》雜誌主編、佛教圖書館電子報主編...


三、數位時代下佛教的未來
演講者:卜道 (David Blundell) 教授 講者簡介請點入
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電子文化地圖創設協會 ( ECAI) 南島語族區域計劃編輯...
卜道 (David Blundell) 教授的詳細學經歷〈請點入此連結〉


時間:2013年5月26日(週日)上午10:00 ~ 下午5:00

地點:新北市中和區忠孝街108號 (南山放生寺 〉
(捷運南勢角站4號出口,走路約10~12分鐘。
〈 寺內停車方便,交通資訊─請按此連結〉

對像:法師、宗教師及關心此課題的社會人士。

報名:即日起至5月23日截止,請先報名。 報名請點我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研究中心

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籌備處



協辦單位: 南山放生寺


承辦單位: 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籌備處

學會連絡方式:
電子信箱:999sangha@gmail.com
電  話:02-2392-9420 /0910-234-716〈無人接聽時請留言〉




論 壇 議 程

102年5月26日 10:00 ~ 17:00

場 次
時 間
內 容
引 言 人




10:00 -

11:30
1. 趕上通往“未來”的末班車 -- 從世界教育的數位巨變中學習!
通泰媒體應用有限公司
賴麒宇 總經理
11:30 – 13:00 午 餐




13:00 -

14:00
2. 如何善用數位媒體學習與弘法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釋自衍 法師
14:00 – 14:30 茶 敘



14:30-

16:00
3. 數位時代下佛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Buddhism in Digital Time
政大英國語文學系
卜道 教授
16:00 – 16:20 茶 敘



16:20-

17:00
4. 綜合討論──數位化時代下佛教教育的未來藍圖
所有發表者
緣滿圓滿

館藏文章介紹:〈搜玄記と一乘十玄門にみられる法界緣起の相違〉


作者:日置孝彥
出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2
語言:日文
館藏處:分類號071.4
內容:
作者日置孝彥以三大段落加上一個結語,完成本篇。
第一段開宗明義說:有關「法界緣起」一般認為就是「別教一乘重重無盡緣起」,但這樣的意味在《搜玄記》並不強,倒是《華嚴一乘十玄門》關涉較重。然後說明《搜玄記》的法界緣起說受慧遠、慧光影響,構造和《大乘義章》相類似,也與《起信論》類似;而《華嚴一乘十玄門》的法界緣起使用了「別教一乘重重無盡緣起」一詞,乃因法藏在智儼以後更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套理論體系;到了澄觀主張四法界說,使這套體系更完整。文章中舉出智儼提出「染法緣起、淨法緣起」,法藏則是「染淨合論」,可見二者不同。
第二、三段談《華嚴一乘十玄門》十玄緣起的論典依據:發端於世親《十地經論》的因果說,而最先由智儼將因果說中的同體異體思想導入華嚴,接著繼承、消化完成的是法藏。本文綜合通篇文章整理出一張簡表(未定稿),僅供參考。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館藏介紹:《因果》(註:華嚴教學的因果問題在第10章)

館藏介紹
書名:《因果》
作者:中村元等人
語言:日文
出版:京都 平樂寺書局
館藏地—分類號:055
內容:
《因果》是全套12冊的「佛教思想」論集中的第3冊。裡面共有20章分別由20名學者撰寫的文章,章名如下
第一章 因果
第二章 業因業果と無因無緣論
第三章 原始佛教におけるの因果思想
第四章 アビダルマ佛教の因果論
第五章 中觀哲學と因果論----ナ-ガ-ルジュなをとして中心
第六章 インド佛教唯識學における因果
第七章 如來藏思想と緣起
第八章インド密教における因果の問題——鬼子母說話を通して——
第九章 中國天台における因果の思想
第十章 華嚴教學における因果の問題
第十一章 中國淨土教における因果に關する諸問題
第十二章 日本靈異記にあらわれた因果應報思想
第十三章 日本文學にあらわれた因果思想——往生要集——
第十四章 真言密教の因果の問題
第十五章 日本淨土教と因果の問題——特に親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第十六章 禪と因果
第十七章 法華信仰と因果
第十八章 インド哲學と因果論(サ-ソキヤ哲學を中心に)
第十九章 =ャ-ャ・ヴァイシェ-シ力哲學と因果論
第二十章 因果と自由——ヨ-口ッパ思想と佛教における——

由以上目次可知本書所談因果在時間上,依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來說;地域上則曩括印度、中國和日本佛教;內容上佛教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之外還兼涉宗派:天台、華嚴、淨土、禪宗與哲學議題。因果問題確實誠如本書序言所說,因果不但是各人的行業,整個社會、整個器世間無不充塞著因果問題。如華嚴所說的重重因果。有關華嚴的因果觀,就在上述第十章。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 --《中國華嚴淨土思想研究》

館藏介紹
書名:《中國華嚴淨土思想研究》
作者:中村 薰
語文:日文
出版者:法藏館
館藏位置-分類號:836.4
內容:
本書內容如其題名,既有「華嚴」又有「淨土」,作者開宗明義說明此書的二個特色:一是中國佛教特別是華嚴宗列祖如何掌握與理解淨土教;二是中國蓮宗諸師及蓮宗之清代居士佛教如何藉《華嚴經》來闡明淨土教義。
華嚴與淨土分別於華嚴宗和淨土教作如何的揉合?又後人有什麼樣的觀察與批判?作者將在〈序論〉、〈本論〉、〈結論〉中的〈本論〉分成五個章節來闡述:
第一章、華嚴宗列祖的淨土義
第二章、延壽的華嚴淨土義
第三章、祩宏的華嚴淨土義
第四章、彭際清的「華嚴念佛三昧論」
第五章、楊仁山的日本淨土教批判
從章節名稱可知,由華嚴宗列祖的角度來看淨土的是第一章;後面二、三、四章可以說是從淨土的角度切入;第五章則是楊仁山居士的批判。
末了作者安插二則付篇,一是親鸞的《華嚴經》觀;二是譯註「華嚴念佛三昧論」。
綜觀全書所論,含括了:格義佛教、唯心思想、自力、他力、信心、願心、發心等議題,確實是非常豐富與多元。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訊息分享:梵文經典讀誦教學


梵文經典讀誦教學

教授Kashinath Nyaupane
尼泊爾梵文大學(梵文大學,加德滿都尼泊爾)

時間:2013年4月2日(週二)中午12-2點
地點:政治大學山上校區百年樓哲學系圖書室

關於講師:
Kashinath Nyaupane,尼泊爾梵文大學(梵文大學,加德滿都尼泊爾)佛學研究部(Bauddha 梵文的文字,尼泊爾SKT。學院,2010年Sautrāntikadarshanasangraha,A梵文,尼泊爾梵文。學院,2011年Lankāvatārasutram,尼泊爾語翻譯,Jayatu sanskritam,尼泊爾,2012年Guhyasamājatantra,在印地文翻譯,秈書籍貝拿勒斯,2012年Manjushrināmasangiti,在尼泊爾,尼泊爾梵文翻譯。學院 艾薩克森教授一同主持2011年國際梵文經典讀誦與研習結夏安居營。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查閱分享:《南亭和尚全集》中的「華嚴」

《南亭和尚全集》中的「華嚴」
南亭和尚童貞入道,至其辭世後,留下對僧俗四眾的著作、演講、開示加上和尚自傳彙編成《南亭和尚全集》共12冊,內容包羅萬象。以下特別指出其中有關「華嚴」的品名與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華嚴學
  
  
〈華嚴宗史略〉
佛學類:華嚴專文pp.283-322
〈中國華嚴宗概況〉
佛學類:華嚴專文pp.323-343
釋教三字經講話‧賢首宗
佛學類:一般佛學() pp.124-149
華嚴經淨行品講義
佛學類:經藏學()pp.1-87
華嚴部支流經典提要評語
佛學類:經藏學()pp.1-37


華嚴相關
  
  
〈從賢首五教論淨土宗的價值代序〉
佛學類:一般佛學() 序跋類pp.301-306
〈華嚴搜玄記影印跋〉
佛學類:一般佛學() 序跋類p.330
〈華嚴蓮社毘盧遮那佛、萬佛開光法語〉、
〈華嚴蓮社藥師琉璃光如來開光法語〉、
〈華嚴蓮社觀世音菩薩開光法語〉、
〈華嚴蓮社地藏菩薩開光法語〉
佛學類:一般佛學() 法語類pp.117-121
〈告華嚴蓮社在學佛教青年書〉
結緣類:手札pp.150-151
〈從「老」說到「華嚴宗大德」〉
世學類:評論() pp.341-346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館藏介紹:《華嚴一乘十玄門講讚》

書名:《華嚴一乘十玄門講讚》
作者:小林實玄
出版者:京都‧永田文昌堂
出版年:1984/7/16
語文:日文
館藏處--分類號/登錄號:836.2/B0005262
內容:
「華嚴一乘十玄門」是中國佛教才開展出來的撰述。因為創說「一乘」,因此,內容多是原初的觀行。但「一乘」雖是新說,也有其他一起稱說「一乘」的情況。亦即,以《華嚴經》為始,接著尚有觀行者以《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涅槃經》、《楞伽經》為所依來修觀行,於是,有天台智顗的「法華一乘」見撰於《法華玄義》、東山禪門的「南天竺一乘」則撰述於《大乘五方便門》、而以《華嚴經》為所依的「一乘」乃見於《華嚴一乘十玄門》所述。

「華嚴一乘十玄門」的內容說的是「法界緣起」。分別從總說和別說來看時,前者為從菩薩「因」行來闡述佛「果」;後者又分成「擧譬辨法」和「明法會理」二門,其中,「擧譬辨法」再分「異體」門和「同體」門,而「明法會理」則又分「標法」與「標義」各十門。這部分約占全書的1/2(pp.39-98),可說是本書的正宗分;本書前三章(pp.1-35),分別簡略介紹「華嚴一乘十玄」的題名、著者、內容大要與論疏;後面附一「別稿」(pp.101-139)用以探究智儼法師的立場。

以上是全書的簡介,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尚有簡表,如下: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館藏介紹:《宗密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館藏介紹:
書名:《宗密教學思想史的研究-中國華嚴思想史研究
作者:鐮田茂雄
出版者: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
出版年:1975
語文:日文
內容:
    本書有680頁厚,包含九個章節和索引,圖示如上:
    第一章是總說,其他八章是五個主題的分別說明,每一章的說明皆有依據,像:第二章(4)是就宗密的傳記與著作來說明他在當時的社會活動;第三章(162)是就《原人論》闡述宗密的三教——儒、佛、道——觀;第四(118)、五(140)、六(66)章共324頁都是談宗密禪教合一的論述,其中第四章據《禪源諸詮集都序》來說,第五章則參考《禪門師資承襲圖》、第六章乃依據《起信論》;第七章(110) 所談的主題是宗密的佛教儀禮說,《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是主要依據;最後第八(30)、九(13)章有賴《禪宗綱目》、《華嚴香水源記》二書介紹宗密對日本的影響。
    從篇幅和章節安排來看,如作者鐮田茂雄所說,他不像其他學者只偏禪宗或偏三教來說宗密,而是就宗密教學的全部,綜合來談宗密的教學思想。也就是說本書可以看到多元、多彩多姿的宗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