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








書名:《アジア佛仏史‧インド編VI東南アジアの仏教——伝統と戒律の教え——》

 




作者:中村元 笠原一男 金岡秀友

出版年:1977

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佼成出版社

館藏位置(分類號):055.2

東南亞細亞的範圍,現在一般認為包含緬甸以東,東到菲律賓,南到印尼,北到越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北越。但,似乎另有立場不同者,例如:有人類學者認為東南亞細亞包含南中國。至於政治上,SEATO(東南亞細亞條約機構)則認為要納入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但不包含印尼。昭和三十七年時,日本皇太子造訪巴基斯坦和印尼時,新聞寫「東南亞細亞之歷訪」。又,把東南亞細亞視為印度文化圈的學者主張「greater印度」,而加入錫蘭島(現在的斯里蘭卡國),稱之為東南亞細亞。本書因為以受古印度文化波及的地域為對象,所以將如次各國當作是東南亞細亞的範圍。


一、在中南半島中,南越、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馬來西亞。

二、印尼。

三、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所發展的上座部佛教,十一世紀以後在政治上被引進緬甸,接著擴及泰國、柬埔寨、寮國。


如果考慮到東南亞細亞的歷史構造,在基層文化上面,受印度化及中國化的浪潮所襲,但印度化的區域十三世紀左右漸漸產生變化,也就成為小乘佛教教化和伊斯蘭教教化的地方。


東南亞細亞的基層文化在印度化與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漸漸抬頭。如果從歷史來看的話,中國向紅河地帶的發展,早於印度文化之東擴,但中國化只限於紅河地區。相對於此,印度文化之東擴開始於西元前後,之後受到希臘‧羅馬向東貿易的刺激,更促其成長。印度人在東南亞細亞各地開發殖民地,傳入印度教或佛教。從東南亞細亞各地發現的碑文,最古早到七、八世紀的是以梵文書寫。但一到七、八世紀,則出現像古馬來語、古爪哇語、高棉語等碑文,基層文明的抬頭逐漸顯著,進行著印度文化與土著文化的相混。而二者渾然成為一體,在爪哇產生印度─爪哇的藝術,在柬埔寨則發展出吳哥王朝的高棉藝術。


但到了十三世紀以後,東南亞細亞發生巨大的變化。首先,一進入十三世紀中國對東南亞細亞諸國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有元朝南進的壓迫,有南宋商人的向南海擴展,遂使中國握有南海貿易的主導權。中國經濟的擴張此後非常興盛,而在十五世紀的後半,特別是安南(越南)(太祖)黎利消滅占城國後,印尼半島東部的中國化更加急速,而占城國所代表的印度文明,於是從歷史上消失了


從中南半島的中央以及西部,緬甸族和泰國族南下,驅逐了光顯印度文化的諸王國,成為這地區的支配者。他們為了消除向來的印度文化,移入斯里蘭卡之上座部佛教,最後成為國教。中南半島的中央以及西部受到這新文化的潮流影響甚大。


若概觀現在東南亞細亞的宗教分布,則:

一、北越和南越的佛教。雖說是佛教,卻是從中國移入的儒教、道教、佛教相混的宗教,於十五世紀後半,當占城國被安南滅掉後,更加擴大了(內容本書未處理)。

二、緬甸、泰國、柬埔寨的大部分和寮國的一部分是上座部佛教。本書第二章到第六章有詳細論述。

三、菲律賓大部分和印尼一部分是基督教。

四、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部分與菲律賓棉蘭老島民答那峨島西部是伊斯蘭教。

五、峇厘島保持印度教和佛教之重疊信仰。


基督教從十六世紀、伊斯蘭教從十世紀左右開始流傳,而這些宗教現在進行的地域,曾受爪哇的滿者伯夷王國所支配而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但昔日印度教和佛教的勢力因經濟發達的伊斯蘭教而逐漸被迫退出,在十六世紀滿者伯夷王國倒台後,退到峇厘島,殘喘苟留。本書第七章論述峇厘島所保持的印度教和佛教之重疊信仰的基礎及實況。也就是說,在此概說爪哇佛教的展開,介紹其聖典,記述其遺跡,闡明形成佛教與印度濕婆派相混淆的宗派,及其今日如何在峇厘島被傳承下來。


(作者:岩本 裕 館員法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