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館藏介紹:書名:《アジア佛仏史‧インド編III 大乘仏教——新しい民眾仏教の誕生——》

作者:靜谷正雄 勝呂信靜

出版年:1977年

 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佼成出版社 
 
館藏位置(分類號):055.2 

 前言
 印度佛教於西元前五世紀由釋尊建立,到十三世紀初遭伊斯蘭教教徒決定性的破壞為止,歷經一千七百多年,顯示了種種的開展。這些開展大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密教成立於大乘佛教後期,因此通常被包含在大乘佛教中,但,本書從歷史的見地區別,密教成立前的大乘佛教才賦予大乘佛教之名。當然孕育自開祖釋尊的偉大思想與人格,並活生生地在各各時代,應種種人的需求,而產生如此多樣性的展開,是歷史的必然。

 在印度佛教中,足跡廣遍亞細亞的是大乘佛教。雖然部派佛教對東南亞大陸的國家仍保持廣大而長遠的影響,如上座部傳到斯里蘭卡,但無法和大乘佛教相比。又,儘管密教也頗有影響力,卻也是不及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誕生當初,佛弟子以生命傳道佈教,成為第一個傳到中國的佛教。現在即使是承襲錫蘭上座部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或佛教已消失的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很久以前大乘佛教曾是興盛繁榮的。 

 現在,本書說明大乘佛教最初誕生、開展的時代與社會,其次考究誕生的經過,進而以主要經典解說誕生後不久的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接著闡明初期大乘佛教如何實踐發展,最後談有關印度大乘佛教二學派的機制。

大乘佛教確實一開始從誕生就有許多謎樣的問題。因為日本也是大乘佛教國,所以關於作為日本佛教源流的印度大乘佛教之熱切的研究,學者們早有累積了相當的成果。即便如此,歷史性的問題多有殘缺,特別是編年史幾乎沒有殘留。因此,重建歷史是困難的,一般多是假說和臆測。 所謂大乘,原來是誇稱,所謂小乘則是大乘教徒給的貶稱。

釋尊滅後五百年左右,出現革新的佛教運動者,稱自己的立場為大而優的救濟的車乘(大乘),將本來的部派佛教,批判強名為小而劣的救濟的車乘(小乘)。大乘可以說是一種運動,這運動是要將小乘佛教以出家者為中心的閉鎖的、僧院為主的佛教,解放給一般民眾,讓所有的人都有平等救濟的機會。 因此,大乘佛教作為新的民眾佛教,有濃厚的在家的、一般民眾的性格,當然也含蓋在家者的種種宗教傾向。而這點恐怕好像被批評為有低俗的信仰的一面。

但是,大乘重要的也就是克服任何條件,不斷探求佛教根本的理想。其成立與開展的歷史,本書會敘述,但如果說到理念性,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應克服的是小乘佛教,超越小乘的立場是大乘。在此意味下,大乘的理念有超越歷史的普遍性。這一點可以說是人類永遠的理想本身。在本書中,大乘佛教一面回應時代的要求,另一面要如何實現其崇高的理想呢?如果能追尋其歷史發展的痕跡,便是筆者竊喜之處。 雖然書中放進不少相片與圖版,但那還是無法看到從古至今的印度佛教史的輪廓,這點雖然意味著對讀者多少有用途,但還是要為準備不足,不夠完整而致歉。又,本書執筆時,參考許多前賢的研究成果,沒能逐一在文中揭示,而另外在卷末呈示,因此,若為了更深入的理解,敬參照之。 

 前言乃譯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