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近藤隆晃
語言:梵文
出版年:1965年
館藏位置(分類號):344
若參考館藏介紹之《大乘佛典8〈十地品〉》凡例2,可知此梵文本乃是翻譯《大乘佛典8〈十地品〉》的基底,如此一來,其對讀的價值便被凸顯了,當然也會產生好奇而透過作者的序言及再版序以了解本書成書的因緣,然後越是了解其因緣就越產生珍惜與感恩心。希望藉此更產生精進的動力—共勉之—
序
現今流傳的大乘經典很多,一旦若需舉出其要,就是華嚴、法華、般若、淨土、涅槃、秘密六部。而大乘佛教確實是以此六部為中心組織起來,作為群黎歸趨之永遠的明燈。亦即就般若來說,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七卷為始,闡明諸法皆空,探究佛教哲理的真諦;《妙法蓮華經》八卷則開顯諸法實相,指出大乘諸經的歸處;淨土經典方面,以《觀無量壽佛經》為最,敘述如來無邊的慈悲,教說念佛往生之易行;《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說明佛種姓遍在,指出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秘密部中最重要的《大毘廬遮那經》開示心中固有的寶藏,宣揚如實知自心之大法;《大華嚴》六十卷闡說十波羅蜜,敘述佛菩薩的思想行業之始終。
《大華嚴》有六十卷三十四品,為集成編述大分二派之華嚴學者的述作。〈十地品〉屬於尊崇文殊派;〈入法界品〉則屬推崇普賢派。二派的代表述作雖然敘述方式不同,但內容相同,同樣敘述十波羅蜜。〈十地品〉在十地也就是以十種階位的組織描述之,〈入法界品〉則是在善財童子的探索故事中描述。雖然都相同,但〈十地品〉是理智而有組織的,〈入法界品〉是感性的,具有強烈的啟蒙意向。因此《大華嚴》的編者們以〈十地品〉為中心進行整理,將其餘諸品配列〈十地品〉前後,編述了《大華嚴》六十卷。已然不僅是編述意圖,更就其內容來說,〈十地品〉確實為《大華嚴》的中樞,詳細說明如來所經歷的成佛之道,且為佛教唯識學派,提供了典據,而促成其學說,對後世佛教影響之大,占極重要的地位。〈十地品〉既然是《大華嚴》的中心,就像自稱為「十地經王」那樣,為諸經中的王者。而此品之究明,即《大華嚴》之究明。如此一來筆者便以此品作為門戶,以了解《大華嚴》思想的全貌,更不僅於此,也還能藉以統括理解大乘諸經之始終。
此經梵文手稿保存於日本、印度、英國、法國等國的大學和圖書館,手稿主要有兩種,我所整理的當中,東京帝國大學版本第405號和肯普利茲大學版本ADD.第867號屬於第一種:東京帝國大學第34、35號書,印度卡爾卡蘇塔亞洲協會本第14號,英國倫敦亞洲協會本第3號,劍橋大學本ADD.第1618號,巴黎國立圖書館本第51號和第52號這些屬於第二種。其餘手稿最初是根據東京帝國大學本第34號編寫的,為了方便起見,就與之同系。略參考內容同一的京都大學本的照片,從大正十四年二月開始,我研究了這些手稿,從昭和二年十月到昭和五年四月,我更前去英國、法國和印度與他們密切合作校對探究。
若闡明此經的漢譯,有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Dharmarak·a)譯(AD.297)《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kumrajiva)譯(AD.402-412)《十住經》四卷,東晉伽維羅衛國三藏佛陀跋陀羅(Budhabhadra)譯(AD.418-420)《六十華嚴》中第二十二品,唐于闐國三藏尸羅達磨(§´ladharma)譯(AD.774)《十地經》十卷五種。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AD.508-511)符合《十地經論》所引用的長行,約橫跨四百七十七年,產生六種重譯。若已有六種漢譯,那麼有關於原典出版,比較六部文本,考察當時漢譯原典的差異,查看翻譯實例,進一步了解佛教語言的內容和演變,研究梵文雅語、俗語、特殊語法、偈頌等。在充分的基礎研究的根柢上,對日語翻譯進行詞彙補充和評注,以探討其根本思想及其過程。
回想起來,我從大正十年九月開始研究這梵本,從梵本的借用到字體的選擇,走到今天的一切都是在高楠老博士的指導下完成的。換句話說有老博士才有此文稿。他最初是在東京帝國大學梵文文獻研究室抄寫梵文文獻《四十華嚴》,但遭遇大地震和火災,研究室被燒毀,他抄寫的文稿大部分都遺失了。隨後,他向豐山派教育基金會請求資助,將四十〔華嚴〕梵文經全部拍攝下來,重新抄寫,更從大正十四年二月開始抄寫和校對這《十地經》梵本,五月完工。然而梵文文本多雜亂脫落,不堪判讀,遂於昭和二年十月,我乞請豐山派教育基金會幫忙,前往印、歐,親自整理校對上述各國所藏的寫本,在昭和五年四月回到日本,再一起繕寫。之後,拿到拉戴爾先生和須佐普龍先生所努力的版本,校對勘考之。稿本雖已整理,但沒有出版的意思,最終在昭和九年,即佛誕2500週年和高祖弘法大師入定1000週年紀念日,舉行了盛大的慶典,追悼會十分莊嚴,所以我決定按照自己的判斷,重新謄寫,永久保留,以祭珍貴稀有的佛祖和高祖。然後,昭和九年年底,豐山派前掌門湯澤龍岳大師來見筆者,此事一提,他就諒解我的想法,主動提出經濟援助,並親自向豐山派宗會請願並獲得資助,以幫助成就刊行。換句話說,正是透過這位大師,本稿才得以問世。接下來,在三井銀行前孟買分行經理平野保助先生和現任分行經理林悌助先生的幫助下,我們從孟買引入了梵文字體,製作了新的字模,並開始了鉛字活版印刷。這件事真是拜佛天之福!完稿時,我特別麻煩荻原老博士,請他進行梵、藏的比對,我自始至終都得到了他的指導。現在這本書完成了,謹向一直對我的研究給予慷慨支持的歷代豐山派有關部門以及上述教界、學界、商界人士致上最深的謝意。
再版序
佛典對初期素樸的描述和傳承加以重造、增廣,表現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歸根結底就是佛陀的傳記。因此,若不明白記述有哪些要點被重造和增廣,那麼研究就失去重點。近來的佛教研究,將重要的著作棄之於後,而選擇了陌生的著作,卻不了解身邊的偉大著作,其意義就淺薄了。又佛教有以成熟的印度思想為根據而無虞。那麼如果徒勞地追求精確性,卻不試圖掌握思想和宗教的基礎,那麼宗教研究就沒有價值,只作學者的興趣。又若教團只把佛教當作一種生活手段,不斷地適應世俗,致力於方便的要求,那麼佛教的真正精神就會喪失,就會被誤解,就會超過範圍,將被世人認為粗俗、有害而鄙視之。佛教自傳入以來的功過已由歷史述說,經過漫長的歲月似乎漸漸被人們所厭倦。然而真理永遠不會改變,以此為基礎的教誨不僅能指引一個時代。但我們忘了如上的考慮,不分佛陀原本的思想和附加的思想,皆妄稱佛教,而使寺廟變成了一般住所。我認為任何一部經都彼此連結,即使把各個部分拆開,也是優秀的。可以說,這裡再版的《華嚴經》〈十地品〉,充滿了不可思議的言辭和比喻,是《華嚴大經》的核心,統括佛陀的生涯和思想全貌,其哲理構成印度最後的思想。有鑑於此,筆者越過了過去的註釋和原著,直接研究了梵文原文。因此,儘管有些觀點違背了學術界的傳統智慧,但稍得到對此事的自信,並逐漸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然而,曾經出版並供學術界參考的梵文原文,因為大戰而絕版了,梵文活字遺失了,我想重印,但資金緊張。此時,平林豐山內局諒解我的心事,對教育財團的各位進行了遊說,得到資金,使該書得以再版。經過長年對研究的資助後,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而深深的謝忱謹以再版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