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荒牧典俊
語言:日文
出版年:1985年
出版社:東京 中央公論社
館藏位置(分類號):344
本書是〈十地品〉日譯,以下作者所寫的凡例,將淺顯易懂地帶領我們了解《華嚴經》以及〈十地品〉在華嚴的重要性。另外也介紹本書的底稿及閱讀與使用法。後面附上目錄圖檔,以資參考。
凡例
1. 本《十地經》——梵文寫本的標題是「圓滿成就十地的自在王之大乘經典」Da§a-bhūmi-´§varo〔自在〕 nma mahynasūtram。本經為其他書所引用時是「有關十地的經典」Da§a-bhūmika-sūtram——屬於大乘經典文獻中層次最古的經典,也在大乘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中扮演最核心的角色。據說《華嚴大經》是由這部《十地經》和狹義的《華嚴經》Gaö¶a-vyūha〔入法界品〕為主而組成的。
2.根據現存的諸寫本(都是尼泊爾寫本),發表如下二種梵文原典:
(1) Da§a-bhūmika-sūtram, ed.J.Rahder, Louvain, 1926(長行部分)
“The gths〔詩句〕 of the Da§a-bhūmika-sūtram”, ed. J. Rahder & S. Susa, Eastern
Buddhist, vols. 5-6, 1931-2(偈頌部分)
(2)梵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Da§a-bhūmi-´§varo〔自在〕 nma mahynasūtram, ed. R. Kondo, Tokyo, 1936
本譯文以(2)為基底,參照(1) 盡力而為,另也不時參照六本漢譯及一本藏譯。根據這些譯本修改梵文原典處,並沒有一一註記。
3. 為了方便比較,Koodō本的頁碼寫在翻譯文本的上方。Rahder本
的長行部分,根據菩提宗支譯《十地經論》的劃分,被賦予了A、B等節號,也列在頂欄。
4. 《十地經論》偈頌的部分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序章、結語以及導入各地的頌。第二種是各地末總結長行部分的重誦。
只有這第二類偈頌才被編號,如開頭(頌1)、(頌2)等,並插在相應的長行部分之後,並在各地末尾一起吟誦,請注意。數字是Rahder-Susa
書中的頌歌編號。本經非常重視“十”,常常提到十個項目或用十個形容詞來修飾,這樣的段落被編號為(1)、(2)等。
5.本文以漢譯的慣用語為主,依據唐譯(實叉難陀 譯、尸羅達摩 譯)在譯文中以稍小的字體括在括號()中。
(譯者:圖書館員 陳法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